157 诛心毒(1/2)
码头上柳叶低垂,一阵阵浪花打在堤岸上,发出些微的声响。
李全说出常平仓三个字后,仓库内却是一片死寂。几个粮商愣愣地立在原地,这是想干嘛?
“李大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李全冷笑一声,指着门口的粮商们说道,“常平仓中真正的粮食,恐怕早就被你们掏空了吧?”然后摇摇头,
“真是好手段啊!”
常平仓的粮食,储存期只有三年。
意思便是陈粮满三年就要处理,然后从夏秋两税中置入新粮。而陈粮则是拿到市面上去售卖,价格便宜不少,看着倒也合情合理。
但其实不能这么算的。
各州府常平仓的粮食虽然是朝廷不要的下等粮,但品质其实不差的,毕竟是官府收上来的,有瑕疵肯定不会允许。
真正的叫法应该叫做优质粮中的下等,再怎么样,也会比市面上的劣质粮好很多。
所以这些粮商便会拿着这些陈粮,当做优质粮售卖,价格不但不降低,反而会提高不少,因此这类的生意十分受粮商们的喜欢。
而粮商们赚了钱,负责常平仓的官僚也会赚钱,因为这属于同一条利益链。
但每年的陈粮却未必有那么多,总是等三年,时间又太久。
因此,在某一天其中的某个人想了个办法。
“狸猫换太子。”
在仓吏的默许之下,拿着市面上的劣等粮,将每年夏秋两税收上来的常平粮替换掉,然后拿出去当做精品粮售卖。
转而代之,留在常平仓内的就是给猪吃的劣等粮,或是多年陈粮,或是参杂泥沙、卵石的麻袋。
而粮商们年复一年的替换下去,最后,整个常平仓都被替换一空,甚至连样子都有些装不下去了。
暴露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候,当初的那些粮商们,开始着急了。
因为这可不是宋朝,每年的常平粮都是地方官府自行购买。金朝的常平粮都是由朝廷统一征收,然后分出差次,将次等的粮食留在各州府,充常平仓。
换言之,常平粮每年都是被计算在了夏秋两税之中的,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旦动了常平仓,那就是得罪了统治者,还有缴税的诸多百姓。
所以为了避免此事的出现,州府官员和这些粮商,都想将之前的痕迹消除掉,来逃脱自己的罪责。
至于怎么消除,那可就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是一把火解决不掉的。
到时候想要证据?
地上的那团灰不就是了嘛。
这样的行为已经用了上千年了,简直不要太好用。而潍州的常平仓也是这么个手段。
“这群目无法纪的东西!”
李全心说,这就是贪欲啊!为了钱,连命都可以不要。
而对面的那些粮商,也嗅到了李全的那股怒意,但理亏之下,大多数人都是底气不足的。
除了那赵三爷......
“李大人,栽赃嫁祸可不光是张张嘴就可以的,至少也要拿点实际的东西出来,不然就这么让我们去死,那可不行。”
不愧是老油子,在辩驳李全的同时,又给其他粮商提了个醒:此时万万不能认的,不然死路一条。
而且证据已经被大火烧掉,他拿咋们没办法。
“就是,就是,你这小后生,当个官也不容易,有些话可不是你能随便说的。”
“赵老爷说的在理,你要是有证据就拿出来,不然我等就不奉陪了。”
有威胁的,有狡辩的,总之都是不敢承认。
但吵吵闹闹的,让李全都有些心烦,旋即大喝一声。
“住嘴!”
“如此浅显的道理,居然都想不明白,你们真是死不足惜!”
李全站起身来,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八月旱灾在即,潍州十数万百姓即将陷入绝地,在这样的生死关头,
居然还想着跟刺史衙门斗,想要断绝刺史衙门购粮的门路。你们难道从未有想过跟你们一齐生活在潍州的其他百姓?”
说着又语重心长劝道,
“你们都是根植在潍州的豪户,若是潍州陷入了绝境,生灵涂炭,你们被全城的百姓所唾弃,
生意还能做起来?还能在潍州生存下去吗?到时候你们的地位都有可能会被取代的。所以本官希望你们好好想想这个道理,
不要白白做了别人的刀子,反倒被人舍弃。”
“这......”
李全所说的话,如一计重锤敲击在心上,在场的众人都略微有些沉默,甚至连那赵三爷也说不出话来了。
他们冲锋在前,但真正操刀的却是背后的徐家,虽然不想落得这个下场,但此事已由不得他们做主了。现在就算他们卖粮,也于事无补。
陈五爷站出身来,看了赵三爷一眼,满脸苦涩地说道:
“大人,您说的是不错,但此事却不是我等能做主的。”
“无妨!”
李全脸上古井无波,但心中却长出了一口气。
他最怕的情形就是这些商人结成一团,让自己无处可击。不过目前看来,敌人内部好像是有些问题的,这点很好。
“本官只希望你们能好好考虑一下往后的路子,不要跟着某些人一条道走到黑,免得祸害了子孙。”
“多谢大人理解。”
李全微微点头,目光从众人面前缓缓扫过,平淡的说出一个消息
李全说出常平仓三个字后,仓库内却是一片死寂。几个粮商愣愣地立在原地,这是想干嘛?
“李大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李全冷笑一声,指着门口的粮商们说道,“常平仓中真正的粮食,恐怕早就被你们掏空了吧?”然后摇摇头,
“真是好手段啊!”
常平仓的粮食,储存期只有三年。
意思便是陈粮满三年就要处理,然后从夏秋两税中置入新粮。而陈粮则是拿到市面上去售卖,价格便宜不少,看着倒也合情合理。
但其实不能这么算的。
各州府常平仓的粮食虽然是朝廷不要的下等粮,但品质其实不差的,毕竟是官府收上来的,有瑕疵肯定不会允许。
真正的叫法应该叫做优质粮中的下等,再怎么样,也会比市面上的劣质粮好很多。
所以这些粮商便会拿着这些陈粮,当做优质粮售卖,价格不但不降低,反而会提高不少,因此这类的生意十分受粮商们的喜欢。
而粮商们赚了钱,负责常平仓的官僚也会赚钱,因为这属于同一条利益链。
但每年的陈粮却未必有那么多,总是等三年,时间又太久。
因此,在某一天其中的某个人想了个办法。
“狸猫换太子。”
在仓吏的默许之下,拿着市面上的劣等粮,将每年夏秋两税收上来的常平粮替换掉,然后拿出去当做精品粮售卖。
转而代之,留在常平仓内的就是给猪吃的劣等粮,或是多年陈粮,或是参杂泥沙、卵石的麻袋。
而粮商们年复一年的替换下去,最后,整个常平仓都被替换一空,甚至连样子都有些装不下去了。
暴露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候,当初的那些粮商们,开始着急了。
因为这可不是宋朝,每年的常平粮都是地方官府自行购买。金朝的常平粮都是由朝廷统一征收,然后分出差次,将次等的粮食留在各州府,充常平仓。
换言之,常平粮每年都是被计算在了夏秋两税之中的,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旦动了常平仓,那就是得罪了统治者,还有缴税的诸多百姓。
所以为了避免此事的出现,州府官员和这些粮商,都想将之前的痕迹消除掉,来逃脱自己的罪责。
至于怎么消除,那可就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是一把火解决不掉的。
到时候想要证据?
地上的那团灰不就是了嘛。
这样的行为已经用了上千年了,简直不要太好用。而潍州的常平仓也是这么个手段。
“这群目无法纪的东西!”
李全心说,这就是贪欲啊!为了钱,连命都可以不要。
而对面的那些粮商,也嗅到了李全的那股怒意,但理亏之下,大多数人都是底气不足的。
除了那赵三爷......
“李大人,栽赃嫁祸可不光是张张嘴就可以的,至少也要拿点实际的东西出来,不然就这么让我们去死,那可不行。”
不愧是老油子,在辩驳李全的同时,又给其他粮商提了个醒:此时万万不能认的,不然死路一条。
而且证据已经被大火烧掉,他拿咋们没办法。
“就是,就是,你这小后生,当个官也不容易,有些话可不是你能随便说的。”
“赵老爷说的在理,你要是有证据就拿出来,不然我等就不奉陪了。”
有威胁的,有狡辩的,总之都是不敢承认。
但吵吵闹闹的,让李全都有些心烦,旋即大喝一声。
“住嘴!”
“如此浅显的道理,居然都想不明白,你们真是死不足惜!”
李全站起身来,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八月旱灾在即,潍州十数万百姓即将陷入绝地,在这样的生死关头,
居然还想着跟刺史衙门斗,想要断绝刺史衙门购粮的门路。你们难道从未有想过跟你们一齐生活在潍州的其他百姓?”
说着又语重心长劝道,
“你们都是根植在潍州的豪户,若是潍州陷入了绝境,生灵涂炭,你们被全城的百姓所唾弃,
生意还能做起来?还能在潍州生存下去吗?到时候你们的地位都有可能会被取代的。所以本官希望你们好好想想这个道理,
不要白白做了别人的刀子,反倒被人舍弃。”
“这......”
李全所说的话,如一计重锤敲击在心上,在场的众人都略微有些沉默,甚至连那赵三爷也说不出话来了。
他们冲锋在前,但真正操刀的却是背后的徐家,虽然不想落得这个下场,但此事已由不得他们做主了。现在就算他们卖粮,也于事无补。
陈五爷站出身来,看了赵三爷一眼,满脸苦涩地说道:
“大人,您说的是不错,但此事却不是我等能做主的。”
“无妨!”
李全脸上古井无波,但心中却长出了一口气。
他最怕的情形就是这些商人结成一团,让自己无处可击。不过目前看来,敌人内部好像是有些问题的,这点很好。
“本官只希望你们能好好考虑一下往后的路子,不要跟着某些人一条道走到黑,免得祸害了子孙。”
“多谢大人理解。”
李全微微点头,目光从众人面前缓缓扫过,平淡的说出一个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