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李全的野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后一抹夕阳无奈地沉下山去,辛刺史瘫靠在座椅之上,不再有任何言语。  

老实说,这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所以李全也不会产生任何同情。  

但李全却没法不帮,因为辛刺史和他的利益息息相关,要是连辛刺史都被迫投靠过去了,那李全想在潍州做些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李全看着他,心中想了好一会儿,神色也有些凝重起来。  

“都军司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这个你不用担心,那边都有本官从尉司调过去的人手,他们要是想做下一个宋志行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辛刺史说道这个事情时,脸上倒是有了几分神采。  

不过李全听了后,却是眉头紧锁,他今日前来也有问问这事的意思,没想到刺史居然真的参与在了其中。  

和着柳、何二人,将自己的老本都给挖空了。  

李全心中郁闷,但今日主要的问题,却不是这个,而是潍州几万户人口的粮食问题。  

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东西。  

签押房内沉默一阵。  

“大人,府库里还有多少银子?”  

“银子?”  

辛刺史见他一脸凝重,这才也严肃了起来,  

“之前查抄宋志行那些反贼时,抄出了不少银子,十几万两还是有的,至于还有其他的东西,凑一凑能拿出二、三十万两吧。”  

他顿了顿,疑惑道:“怎么?你想用银子去买粮食?”说完又连忙摆手,“能买的话,本官早就已经买了,可现在是买不到啊!”  

“为何?”  

“现在灾情已显,附近能买的粮食都已经被人买了去,至于剩下的,已经被那些奸商囤积了起来。”  

这倒也不难理解,李全点点头:“远些的地方呢?”  

“嗯?”  

“上京路、辽东路之类的?”  

辛刺史闻言,连忙摇头。  

“地方太远,光是运输就要损耗大半,而且价格也不会便宜多少,靠咋们的银子,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他看了看李全,认真的询问道:“你知道咋们需要多少粮食吗?”  

“多少?”  

“按泰和五年的规定,各州府要为治下百姓准备三个月以上的口粮,而咋们潍州有两万余户.......”  

《金史·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章宗时期每人一年的口粮为三石半,换算成三个月就是一石左右。而潍州的人口有两万余户,每户平均七人。  

现在的缺口就有十四万石以上,就算放粮的时候掺杂些糟糠树皮,缺口也有十万石以上。  

而现在粮价却还在上升,一石粮食已经将近两贯,光是买粮食就要二三十万两,这还不算路上的损耗和运费等等。  

凭潍州刺史府的实力,的确够呛。  

“但不买的话,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除非大人你.......”李全定眼看着刺史大人,将对方看得都有点心虚。  

这没法不心虚啊,因为辛淮心中就曾想过,要是真的没有办法,就只能投靠那些士绅。  

反正这些日子他已经斗得有些厌倦了。  

不过那样的话,可就比以前惨多了,只能作为士绅们的牵线傀儡坐在前头,帮他们干些昧良心的事情。  

而这也是辛刺史极力避免的事情。  

“咳咳......”  

辛刺史轻咳两声,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你放心,本官是绝不会认输的。”  

不过这软声软气的总让觉得诚意不足。  

他自己也发觉了这个问题,无奈下只能摇头苦笑:“本官是真的没办法了,如果李大人你有什么解决的法子,不妨说出来。”  

“大人不用担心,此事也不是没法解决的。”  

李全知道能让他表态就已经不容易,也不能要求太多,免得引起了反弹。  

“什么!”  

辛刺史惊愕地望着李全,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他。  

“你真有办法解决?”  

“不错......”  

李全一脸郑重地说道,“那就得看大人你的决心了!”  

“只要你能解决目前的困局,我什么都能答应你!”  

辛刺史一拍椅背,直接站了起来,激动之下,连自己的称呼都给换了。  

至于什么忌惮之类的东西,则已经被他丢在了一边。  

然而李全却是笑着摆了摆手,宽慰道:“大人不用着急,这事不是着急就能办好的。”  

“也是。”  

李全感受到了辛刺史身上的那股急迫感和依赖感,看来自己的一番算计,总算是消除了之前的隔阂。  

这无疑是个好现象,他微笑着说道。  

“咱们缺粮,但是却不缺钱,粮食买就是了嘛!”  

“可粮价......”  

“诶,大人勿急。”  

李全微笑着将辛刺史的话打断,“买是要买的,至于怎么买就有些讲究了。”  

“哦,难道还有什么说法吗?”  

“大人附耳过来。”  

“嗯,这本官知道,免得隔墙有耳。”  

辛刺史点点头,从堂上走了下来,一屁股坐在李全旁边,将椅子压得咯吱作响。  

月余不见,居然都胖了不少。  

“咋们只需要这样.......就行了。”  

“要是没人来怎么办?”  

“四贯一石,如果是大人你,你来不来?”  

“这......”  

辛刺史面露犹豫,沉思片刻,便是一脸佩服地望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