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完颜恪和使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月初三,终于迎来了夏天。  

而南宋使团也在这日抵达了潍州城。  

按察使李革带着一众官员到城门前迎接,而作为录事判官的李全自然也逃不掉,只能老实的跟在李革的后面。  

城门前的广场已经被人清理了出来。  

从这里向南望去,便能看到远方有一个车队正向这里驶来,周遭还有不少骑兵在护送着。  

随着车队快速驶来,李全若有所感似的向着前方望去,只见车队前方,一个高大的身影正骑马走在前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这时便听到身后有人在议论着那人的名字。  

“那就是潞王的大儿子完颜恪吧。”  

“不错,样貌果然不凡。”  

潞王?完颜永济......来了条大鱼啊!李全闻言瞳孔微缩,定睛望去。  

前方。  

完颜恪骑在一匹普通的战马之上,一身公服被洗淡了颜色。他身形高大,十分沉稳,脸上蓄着美髯,像一头保养得很好的雄狮一般,让人很难不注意到他的存在。  

不得不说,光是从卖相上来看,他父亲完颜永济能当上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眼便能让人觉得他老成持重,的确不易。  

片刻之后。  

完颜恪走到了城门之前,也不下马,直接朝着李革拱手见礼。  

“见过皋台。”  

说话时脸上带着十分自然的笑容,让人觉得很真诚,从而忽略了他在马上的事实。  

不过李革也没有在意,他淡然一笑,受下了这礼。  

“这位是?”  

李革还没有说话,完颜恪就指着他身后的李全询问道。  

“下官是......”  

“这是我的一位族侄。”李革直接打断了李全的话语,朝他看去,“还不快见过世子。”  

“是......”  

李全有些郁闷,但也明白这老头儿是一番好意,便也露出微笑,拱手一礼。  

“见过世子。”  

“哈哈......不必多礼。”  

完颜恪笑着摆了摆手,眼神从李全的官服上扫了一眼,便把目光重新放到了李革身上,显然对李全没有任何兴趣。  

两人又说了几句话后,完颜恪便带着人马进了城,而他身后还跟着三四百带甲骑兵,看样子泰宁军的精锐都放在了他的身上。  

带甲重骑从李全身前呼啸而过,给了李全不一样的心情。  

“着实威风啊!”  

立在前头的李革见李全从完颜恪走后便没有再说话,以为他被打击到了,便开口取笑了声。  

“呵呵,被无视了有些不舒服吗?”  

李全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本官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九品判官还有这么大的脾气。”  

李革对身后的这个年轻人十分的欣赏,这才有了几分提点之意,他环顾四周,见没人注意到这里,这才压低声音朝李全问去。  

“你可知他一个王爷的儿子,凭什么让我一个三品按察使如此郑重的对待。”  

这问题有些难度,若李全真只是一个九品判官,绝对无法解答。可惜的是,李全有着从后世带来的记忆。  

他瞥了一眼完颜恪远去的背影,然后伸出手指,对着天空指了两下。  

“难道是......”  

“你居然知道?”  

李革十分诧异地看了李全一眼,连忙打断了他的话语。  

“皇上有意召潞王进京,而完颜恪便是去探路的......所以我才想让你跟他多亲近亲近,这样对你有很大的好处。”  

听闻此言,李全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他只跟李革见了几面而已,但对方却如此抬举自己,这让他有些感动,随即朝着李革重重一拜。  

“多谢大人赐教。”  

李革欣慰的点了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模样,他招了招手,让李全探耳过来。  

“过两日,我会安排你跟着使团一起北上,到时候多多把握机会吧。”  

“这也太急了吧,我......”  

李全本想拒绝,可一看到对方那殷切的眼神,便把话头又咽了下去。  

李革拍了拍他的肩膀后,便回了头去。  

前边,南宋使团的车队已经抵达了城门前,为首的是两辆没有坐人的马车,倒是有些来人寻味了。  

不过一看后边那些宋人的神色,李全便明白了其中之物。  

除了韩侂胄的首级之外,也不会有他物了。  

车队在门口停下,从上面下来一人,身上和李革一样都穿着紫色大袍,不过他的颜色却更深一些。  

显然他就是宋朝派出的主使,同知枢密院事王柟(音同楠)。  

“见过李大人。”  

王柟走上前就是一拜,丝毫没有把自己使者的身份放在心上,更是没有作为一国代表的觉悟。  

弱国无外交啊!  

这也让李全不由得想到一个笑话。  

这位主使第一次出使议和的时候,恳请金朝依靖康故事,将“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将岁币从二十万增加到三十万,另附犒赏军钱三百万,战后还会将苏师旦等人头献上。  

然而这时,宰相韩侂胄授首的消息传来,身在金国的王柟还不知道。  

因此,金朝元帅完颜匡便有心试探,装作无意似的向王柟问道:“敢问贵使,韩侂胄主持国事多久了?”  

王柟答:“已有十几年了,不过(韩)当上平章国事只有两年。”  

完颜匡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