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日式风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鬼子小队长刚刚把一个步兵小队的兵力集结完毕,就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被集合起来的鬼子兵们惊恐的看到,他们的小队长身躯扭动了片刻,变成了那个妖魔的模样。  

蒋锋把夺舍自山本一木的身躯留在了据点里,把那个已经没用的鬼子小队长夺舍了,吞噬了他的灵魂。  

“开路!”  

蒋锋腰挎军刀,冲着据点外轻轻挥了挥手,意气飞扬的下达了出征的命令。  

“哈依,主人!”  

鬼子兵排成两行行军队列,在蒋锋的带领下朝着附近的一座炮楼进发。  

一个小时后。  

蒋锋带着一个步兵小队的鬼子,开始攻打小刘庄的炮楼。  

那个炮楼里驻守着一个步兵分队(班),只有一挺歪把子轻机枪。  

“杀给给!”  

蒋锋就像一个真正的鬼子军官一样,抽出军刀指着远处的炮楼,站在一挺歪把子轻机枪旁边,大呼小叫指挥战斗。  

“哒哒哒!”  

鬼子机枪手满心悲痛的把弹雨疯狂的射向远方的炮楼。  

炮楼里的鬼子兵遭到袭击,十几把三八大盖,一挺歪把子轻机枪也反应迅速的朝着枪声响起的方向开火射击。  

不少冲锋的鬼子兵被炮楼的火力击毙,终于从蒋锋的魔掌中解脱了。  

当蒋锋的奴隶军队死伤殆尽的时候,也没能端掉那座炮楼。  

虽然他的奴隶军队有一个步兵小队(加强排),装备有三挺歪把子轻机枪,三具掷弹筒,不管是兵力还是火力都超过了炮楼里的鬼子。  

但是鬼子都躲在炮楼里开枪,而炮楼虽然在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面前就是一具棺材。  

步兵小队标配的三挺歪把子轻机枪,三具掷弹筒却拿炮楼无可奈何。  

所谓的掷弹筒,本质上就是把一颗手雷发射到几百米外的抛物线武器。  

而手雷的威力打到炮楼上,不痛不痒的。  

要轻松端掉炮楼,按照日军的武器编制,非得出动步兵大队级别的兵力,才能打得下13个鬼子兵防守的炮楼。  

因为只有步兵大队级别的编制,才会装备两门70MM口径的九二式步兵炮,两门75MM口径的四一式山炮。  

对于没有大炮的军队,炮楼就是相当难缠的。  

而八路军的装备,整体上也就相当于日军步兵中队级别的编制。  

最强的火力就是重机枪,还严重缺乏弹药。  

也难怪八路军会被遍地的炮楼压缩活动范围。  

看到掷弹筒不顶用,蒋锋就命令鬼子兵抱着炸药,冲上去舍身炸炮楼,但在半路上就被炮楼射出来的密集弹雨打成了马蜂窝,接二连三毙命。  

最后蒋锋带着剩下的十几个鬼子兵发动了“万岁冲锋”,没跑几步就胸口中弹,二话不说很干脆的躺下了。  

夺舍自鬼子小队长的肉身,被一发三八大盖射出来的子弹打死了。  

炮楼里的鬼子看到最后一个敌人也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无不大声欢呼“板载”,庆祝自己全歼了来攻打炮楼的敌人。  

鬼子分队长兴高采烈的向上级报告,用一个分队的兵力就消灭了支那正规军的一个排。  

还是一个精锐的加强排。  

按照鬼子的理解,不过几十个敌人,就配备了不止一挺轻机枪,甚至还有掷弹筒。  

在中国战场上,这么“壕”的配置,只可能是国民政府军的主力部队里面的精锐部队,才拿得出的大手笔。  

八路军连人手一支步枪都保证不了,自然不可能会是外面被击毙的敌人。  

放下电话,这个鬼子分队长满脸笑得花儿开,仿佛看到了因为立下全歼来犯之敌的战功,自己受到上级嘉奖,甚至升官的美妙场景。  

也不知道当他天亮后看到被击毙的“支那军精锐部队”,其实都是和他一样五短身材的皇军时,会不会因为升官发财的美梦破碎,被气得七窍生烟?  

“我玩的很愉快。天色不早了,应该找个地方歇息了。”  

回到安放在据点里的那具夺舍自山本一木的肉身,蒋锋翻身下床,唤醒了睡在身旁的大黑猫。  

把从鬼子军火库里抢来的军用炸药,怀着艺术家的情怀安放在据点后,蒋锋潇洒的一个转身,朝着据点外走去。  

“轰!”  

巨大的爆炸声中,据点灰飞烟灭。  

蒋锋往前迈着坚定的步伐,身后是冲天的火光。  

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  

第二天,蒋锋醒来的时候,三个高级艺伎还在睡梦中,脸上挂着浓浓的幸福微笑。  

离开据点后,蒋锋就骑上鬼子的97式军用侧三轮摩托车,把大黑猫扔到挎斗里,朝着30里外的一座鬼子占领下的县城开去。  

城门口插着恶心巴拉的膏药旗。  

有一个分队的鬼子兵站岗。  

本来晚上站岗的苦差事,狗就可以代劳了。  

不过日军第一军辖区里的伪军绝大部分都被蒋锋下令血洗了。  

没有狗可用,再苦的差事也只得主人亲自上阵了。  

鬼子兵拦下蒋锋,要检查证件。  

“八嘎!”  

“啪啪啪啪啪啪!”  

“哈依,哈依,哈依!”  

蒋锋停下摩托车,冲着鬼子兵猥琐的面容扬起巴掌,很愉快的左右开弓。  

把站岗的鬼子兵一个都没拉下的全部抽成猪头后,蒋锋这才俘虏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了自己新的一批奴隶军队。  

蒋锋拿不出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