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招聘吕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据守虎牢关的敌军放弃天险,主动出击了!  

得到消息的袁绍、曹老板、孙坚等诸侯无不大喜过望,各自点齐麾下兵马,离开大营,排成密集的军阵,要与董胖胖决一死战!  

十八路诸侯联军可是拥有60万兵力,号称百万,但是面对主动出击的敌军,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因为诸侯们真正能打的精兵,加起来也就10多万人。  

剩下的部队,都不过是最近才征召的新兵,训练不足,装备低劣,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皮甲都没有,也就用来壮壮声威,当成炮灰还行。  

反观董胖胖的西凉军几乎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长期守卫汉朝边疆,与异族征战的劲旅,非常能打,可不是诸侯们手下这些最多也就和乌合之众组成的黄巾军打过的所谓精兵可比。  

况且仗打到现在,诸侯们之间原本脆弱的同盟,早就岌岌可危。  

对此,大人物们完全心知肚明。  

十八路兵马不能做到精诚团结,诸侯联军的兵力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哪怕敌人放弃了地利优势,正面决战,战场上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与西凉军对战,非倾巢而出不可!  

双方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大战一触即发。  

诸侯联军把精力都放在了从虎牢关鱼贯而出的敌军身上,哪还有心思去关注蒋锋和吕布的去向?  

号角长鸣。  

杀声震天。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而这个时候…  

蒋锋已经来到了距离诸侯联军的大营,1公里之处。  

过去了几分钟,等吕布到来后,蒋锋这才开始召唤明朝的军队。  

实际上他哪需要吕布的保护?  

不过是为了震慑吕布,然后收服他,有意把吕布带过来见见世面罢了。  

下一刻。  

吕布满脸骇然。  

原本空旷的荒地,被凭空出现的一支大军给填满了。  

放眼望去,旌旗招展,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  

蒋锋招来的,可是12万大军!  

对吕布的冲击力,可不是之前的哈雷大摩托可比的!  

“这些都是…天兵天将!”吕布望向神色淡然的蒋锋,满脸敬畏,在也不复之前的傲然。  

他在惯性的作用下稍稍挣扎了一下,立刻翻身下马朝着蒋锋跪下俯首,头都不敢抬一下。  

“奉先,起来吧。”蒋锋的话听在吕布耳中,就和赏赐无疑,但他的心中却满是兴奋。  

这说明自己在那位神人眼中,还是有分量的。  

同时吕布也明白了,自己的那位便宜义父为什么要出尔反尔,把被自己废掉的刘辩重新扶上帝位,归还朝廷大权,甘心为臣。  

毫无疑问,那是因为刘辩的身后,站着这位大神!  

“见过大都督。”这时大军最前方的吴三桂翻身下马,慌忙走到蒋锋面前跪拜。  

之前他奉命率领12万大军,在北京城外列队,一瞬间就来到了一处荒野,看周遭环境,与北京附近差异明显。  

大都督不愧是神仙下凡。  

手段通神!  

蒋锋看了一眼因为环境突然改变,开始骚动起来的12万明朝大军,吩咐吴三桂去稳定他们的情绪。  

“得令!”  

吴三桂满怀敬畏的冲着蒋锋抱拳行礼,走回队伍开始大声呵斥手下,执行蒋锋的命令。  

这个家伙在后世确实风评不佳。  

他在一片石与李自成大战的时候,向多尔衮献出了山海关,把建奴大军放入关内,换来了多尔衮的援兵,也葬送了汉人的天下。  

吴三桂妥妥的大汉奸一枚。  

但这是后世的观点。  

而当时的观念,身为一名臣子,他唯一需要效忠的,是家天下的帝王。  

古代人,是没有国家民族观念的!  

(国家民族的观念,公认是在十九世纪产生的。而落后的国家形成国家民族观念,还要到二十世纪前期。如果在中国古代形成了国家民族的观念,并且像现代一样深入人心,那么,异族又是怎么打败了汉人,征服了中原,并且还是两次?是异族的人数比汉人多几十倍?还是异族的士兵个个以一当百?或者异族装备着天顶星科技的武器?)  

就和现代人没有地球联邦、全球大一统观念是相同的道理。  

吴三桂没有忠诚于国家民族。  

现代人也不会忠诚于地球联邦。  

有忠诚美国的。  

有忠诚法国的。  

甚至还有忠于乌干达的。  

但谁会效忠地球联邦?  

在当时都不存在的东西,要怎么效忠?  

吴三桂是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大明被李自成覆灭的前提下,投靠的多尔衮。  

他的投降,按照封建道德观念,不算是卖主求荣。  

所以,同样是投降建奴,他和洪承畴、祖大寿的性质还不一样。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朱由检的手下,已经没有可用的将领。  

都到了1643年,这个时候大明凡是能打的将领,不是战死,就是投降了建奴。  

历史上,在替清朝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吴三桂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眼看实在没人可用,朱由检只好启用了这个在历史上有污点的家伙,统帅自己的军队。  

有蒋锋这位神仙在,朱由检才不怕吴三桂像历史上一样背叛,投降建奴。  

“你愿意为我打工吗?”蒋锋忽然问吕布。  

既然不能把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