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传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还不走?”武琳要出去布置下一步行动。  

“再等一下。”现场勘察基本上完成,为了避免出现遗漏,我拿出相机开始拍摄。  

拍到床底,我注意到里面靠近墙壁的位置有脱落的墙皮。  

我站起来,床看起来很正常。  

把船板挪开,发现墙上有一道缝隙,大概有三四厘米宽。床板正好挡住这个位置,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每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小秘密,还会有一些小宝贝,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我用手机照着,从缝隙中扣出一个在指南针,还可以正常使用,绝对的高档货。  

里面还有东西,藏的很隐蔽。  

我找了一根筷子,挑出来一看,一把折叠刀。  

拿在手里很沉重,打开之后,刀刃还反射着寒光。不知道在里面放了多久,刀刃依旧很锋利。  

我不太懂行,但是这两样东西一看就是高档货。都是户外生活用品,大春怎么会有这东西?  

藏的这么隐蔽,一定不想别人知道,大春的父母的可能都不知道。  

现在的驴友喜欢到处乱跑,说不定大春遇到一个。  

驴友送个指南针当作纪念品,这可以理解,刀子是怎么回事?  

就算大春是小孩,他拿着刀子,有可能伤到自己。用来攻击别人,有可能致死!  

我把两件东西装进材料袋,走出大春家的房子。  

武琳正在商量去学校的事,老罗不同意。  

“晚上的山路不能走!”老罗说道:“非常的危险,最快也要明早再走。”  

方叔问道:“今晚就住在村子里?  

“小蔡已经去联系了,今晚住下,好好的休息一下,明早再说。”  

老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人生地不熟,晚上在山林中穿行,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我走来问道:“如果非要走夜路,会发生什么?”  

“夜里一些野兽出来活动,看不清楚路,很容易迷失方向。经验最丰富猎人,轻易不在夜里活动。短途还好说,去学校太远了。”老罗答道。  

既然猎人都不愿意走夜路,凶手是怎么来的?  

我向武琳使了一个眼色,嫌疑人有可能就在村里,或者是住在附近。  

金磊好奇的问道:“来的路上我听说东山有一种叫做山魈的恶诡,有驴友在夜里亲眼看到过。有这回事吗?”  

老罗的表情有些不自然的说道:“山魈是山里人编造的,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其实就是林子的猴子。”  

山魈其实说的就是栖居山里的诡怪,凶猛如虎,专吃人。单个的山魈危害不大,但是成群的山魈出现,最好就是逃跑。  

我有点奇怪,老罗怎么对山魈的传说有这么大反应。  

“你又发现了什么?”武琳看到我手中的证物袋。  

“在床边墙上的缝隙发现的。”  

我把东西递给武琳,问道:“有没有驴友失踪之类的案子?”  

“没有!”老罗想都没想就回答了。  

武琳看完把指南针交给熊森,他对这类物品比较熟悉。  

熊森检查完说道:“正经的外国货,这两东西可不便宜,大春家里怎么会有这东西?”  

方叔说道:“会不会是客人送给他的?”  

“送指南针可以理解,会送刀子?”我说道。  

李飞说道:“会不会是他偷的?”  

金磊问道:“怎么来的和案子有关系吗?驴友为了拿回东西杀了大春?”  

理论上说这两样东西和大春的被杀案关系不大,这两件物品在死者手上有一段时间了。  

我们还没讨论完,小蔡跑回来,他找了村长,给我们联系了一个临时住处。  

跟着小蔡走到村后头,有一间平房,房子看上去比较新,盖成的时间不长。  

只是位置有点偏,后面就是山林,周围一个邻居都没有。  

小蔡介绍道:“这是村长儿子家,都出去打工了,想住多长时间都可以。”  

武琳对住的地方没有多高要求,只是希望尽快见到村里人,摸一下底。  

“等晚上,我让村长把人都集中到村前空地。”老罗答应去安排。  

李飞拿过钥匙,打开小院门。  

院子很大,地面还用水泥硬化了地面,比大春家干净不少。  

打开房门,有一股潮湿的霉味,还没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房间地面铺着瓷砖,家具还算齐全,比睡在车上好多了。  

厨房还有米和面,煤气灶也能用,晚上就不用吃泡面。  

老罗还拿来蔬菜和肉,弄的武琳很不好意思,要给他钱。  

“提钱可就伤感情了,这都是乡亲们给的,希望你们早点抓到凶手。怎么说住在一个村里,大家都是看着大春长大的,他这样…”  

老罗有些哽咽,说不下去了。  

“我们一定会尽快抓到凶手。”武琳只好收下了。  

方叔拎着食材去了厨房,要给我们露一手,认识方叔这么久,还没吃过他做的饭。  

我们在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食物的香味,光闻味道,就知道方叔的手艺差不了。  

武琳调侃道:“你们这些男人,连饭都不会做,难怪都是单身。看看人家方叔,手艺这么好,肯定讨女人欢心。”  

我举起手说道:“我会做饭!”  

这些家伙竟然都当作没看见,继续聊着找对象的话题。  

我看着窗外,天地间已经是灰蒙蒙的一片,山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