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亲自出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座装修精致的小屋之内,李慎正在津津有味的翻看着北荒见闻。  

“沙沙!”  

就在这个时候,屋外传来了一阵鞋子踩在雪地里的声音。  

听闻这个声音之后,李慎面色一喜,随即就放下了手中的北荒见闻,起身打开了用乌木雕凿的房门。  

“君上,来犯的白莲门之人,已经全部被我,就地格杀于县衙之内。”  

刚打开房门,就听见来人用一股平淡的语气,说着令人十分惊恐的话语。  

“奉孝果然料事如神,且一身本领也是非同凡响啊。”  

屋外之人正是勘破了,白莲门阴谋的郭奉孝,他从李慎的命宫之中,算出可能会有敌人来暗算李慎之后。  

便在涟方县衙之内,布下了十死无生之阵,并且他为了以防不测,还从李慎手里借来了战宠,踏雪鹿相助。  

在郭嘉周密的谋划之中,那些白莲门之人,就犹如一头莽撞的野兽,一头扎进了郭嘉为他们准备好的陷阱之中。  

将郭嘉迎入屋内之后,李慎有些感叹的开口说道。  

“君上,谬赞了!”  

郭嘉轻轻一笑,对此他并不以为意。  

区区一个邪教门派,郭嘉对此不是很放在眼里,就算是白莲门的门主亲自过来,郭嘉也有信心让他永远的留在涟方县衙之中。  

李慎轻笑一声之后,也不在纠结于此事之中,而是面容严肃的从怀里取出了一封密信。  

密信是一天前从王都传过来的,信的大概内容就是东夏朝廷方面,愿意敕封李慎为镇南王,但是李慎必须在半个月之内发兵勤王。  

将信件交于郭奉孝之后,李慎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之上,他想看看郭嘉对这件事的态度。  

“君上,臣建议您立刻出兵!”  

郭嘉从李慎手里,接到这封信后有些疑惑,但是当他打开信件仔细研读之后,脸上便露出了狂喜的神色。  

“奉孝,难道我们坐山观虎斗不好吗?”  

李慎有些疑惑的开口询问道。  

他本来是打算随便找个借口,把起兵勤王这件事推掉,然后强行让东夏国承认自己为镇南王。  

郭嘉微微一笑之后,便缓缓的吐出了一句话。  

“挟天子以令不臣”。  

听闻这句话之后,李慎便猛然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然后沉声说道:“明日,我将召集群臣商议出兵之事。”  

那句“挟天子以令不臣”,换成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句话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句流传千古的话,其实最早是由毛玠的“奉天子以讨不臣”,演变而来。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相通的,就是裹挟皇帝,用他的名义行征伐或者封赏之事。  

“君上英明!”  

郭嘉行了一礼之后便躬身退出了房间。  

“铛…!”  

看着郭嘉离去的背影,李慎陷入了沉思,并开始用手指轻轻的敲击桌子。  

这是李慎的一个习惯,每当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之后,他总会用敲击桌子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心中的压力。  

他虽然同意了郭嘉提出来的,异界版“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作为一个君王,他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说自己派出勤王的军队,不幸惨败于朱国大军的手里,虽然发生这件事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李慎还是要考虑,万一这件事真的发生之后,他该怎么收场。  

他可以在自己下属的面前,表现的很决绝,但是他也必须从一个君王的角度来考虑事情。  

良久,屋子里那股用手指敲击桌子的声音才缓缓消失在了这深沉的黑夜之中。  

第二天一大早,往日里人烟稀少的涟方县衙之内。  

此时竟然有七八个神色各异之人,立于县衙内的庭院之中。  

他们此时都目光炯炯的盯着一扇紧闭的房门。  

“吱扭!”  

一声令人牙酸的木门打开声之后,一脸憔悴的李慎从屋内走了出来。  

“见过君上!”  

见到李慎从屋内走出之后,庭院内的众人,纷纷躬身行礼。  

原来他们就是,从郭嘉嘴里得知今日,要在县衙之内议事的,太史慈徐庶等一干系统将领和文臣。  

李慎挥挥手让众人起身之后,便面容冷峻的沉声说道:“明日,我将亲自与尔等,一同讨伐朱国。”  

思考了一晚上之后的李慎,最终还是决定要起兵勤王,为了以防万一,他准备要亲自上阵与将领们一道讨伐朱国。  

他话音刚落,就见郭嘉徐庶等人眉头便皱了起来。  

有些性子比较急的武将,可就没有郭嘉徐庶等人,那么好的耐力。  

就比如性急如火的夏侯渊,他听到了这句话之后,便急不可耐的出声道:“君上,万万不可啊!上阵杀敌这种事,交给我们这些粗人就好了。”  

“是啊君上,您乃万军之躯,岂能轻易的把自己置身与险境之中那。”  

夏侯渊的话音刚刚落下,便有不少武将出声附和。  

以郭嘉为首的文臣一方,虽然没有直接出声反驳李慎,但是脸上的表情,却说明了一切。  

李慎脸色一寒,然后用手向下压了一压。  

只见刚才还闹如菜市场,大妈一般的众人,顿时安静了下来。  

“这次我亲自出征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谁也不允许在讨论了!”  

庭院内的众人,虽然还有心想说些什么,但是考虑到此时李慎的表情之后,都识趣的闭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