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 求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林丹汗,明军杀过来了。”  

努尔哈赤神情轻松的望着三道杀来的洪流,没有露出丝毫畏惧之意。  

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辽京城已被攻破。  

见到辽京无事,他也放心了。  

至于熊廷弼亲率的二十二万大军,在他眼中如若无物,仿佛没有威胁。  

林丹汗也笑了起来。  

他的立场虽然与努尔哈赤不同,但现在利益一致。  

如果辽京被攻破,后金就灭亡了。  

后金灭亡了,明廷还能不回头打自己?  

这也是他选择支援后金的原因。  

至于熊廷弼嘛....  

不接战就是了。  

自己率领的十三万勇士,只要在大军附近游荡一会儿,那明军就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势必会派出大量人马来防范自己。  

到时候自己先休养两天,养足气力之后再跟他们决战。  

只要牵制住半数以上的明军,辽京城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驾,撤退。”  

林丹汗下令,远道而来的鞑子开始向后撤去。  

张剑陈万扑了个空,也没敢深追,等到熊廷弼前来之后问道:“将军,那鞑子不接战,咱们怎么办?”  

熊廷弼面沉如水,冷冷的望着鞑子撤退的背影,摘下脸上的面具。  

“撤。”  

虽然熊廷弼很想为柳安报仇,但他统兵多年,不会被仇恨蒙蔽双眼。  

如果继续追下去,肯定会被鞑子埋伏。  

到时候一旦大败,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鞑子不敢接战,肯定是有原因的。  

他们远道而来,长途跋涉,能在几天时间内跨越草原大半疆域,说明根本没有休息。  

既然这样,他们肯定疲惫至极。  

如此一来,自己就可以趁这个机会拿下辽京。  

反正辽京现在已经岌岌可危,城内抵抗的鞑子越来越少,如果再来一次总攻,应该就能拿下了。  

但鞑子不能不防。  

熊廷弼想了想,吩咐道:“张剑陈万,你二人各率本部三万人马在此地巡视,一旦发现鞑子的动向,速来向我传信。”  

“遵命!”  

熊廷弼带着剩下的十六万大军回到了城下。  

孙承宗见鞑子撤退,顿时松了口气。  

看来努尔哈赤等人也不敢跟熊廷弼正面决战,毕竟他的身后还有二十多万明军。  

如果仓促决战,导致大败的话,他们可就再也救不了辽京了。  

孙承宗第一时间将虎符还给了熊廷弼。  

并且说道:  

“熊将军,以后莫要再做此等危险之举了。”  

“你乃三军统帅,如果出了问题,将士们定然军心涣散,无心作战。”  

熊廷弼拿着虎符,沉默了片刻。  

“今夜,就是夺下辽京的时刻!”  

“不能再等了,我已命张剑陈万率六万大军防备努尔哈赤偷袭,北方的毛子有祖大寿防御。”  

“剩下的三十万大军,有一个算一个,全军出动,今夜四面攻城,务必要夺下辽京!”  

孙承宗与袁崇焕对此,皆没有意见。  

全力攻城,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伤亡,这相当于决一死战了。  

本来的时候,他们可以慢慢磨耗辽京城内的鞑子,削弱他们的实力,等水到渠成之时,破城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现在发动总攻,虽然扩大了伤亡,但也是无奈之举。  

只要夺回城池,辽京以南大半辽东的土地就将光复,到时候据辽京图东北之地,不出数月,整个辽东都能收复。  

进而休养生息,等到来年,大军再出,决战蒙古,一举平定北方胡祸。  

届时,四海承平,大明周边再无敌人,休养生息,富民强国,十年后再谋天下。  

想的虽然够长远,但关键的一步就是夺下辽京城。  

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三军备战,灶饭提前烧制而出,不到下午的功夫,明军营地中就冒起了苗苗炊烟。  

努尔哈赤和林丹汗看到天边的几道炊烟,又看了眼天色,顿时脸色一变。  

“坏了!”  

“明军这是要全面进攻了!”  

三军开饭的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  

开战时,早上一顿,中午一顿,晚上一顿。  

如果是不怎么激烈的战事,那就一天两顿。  

但今天明军已经吃过两顿饭了,这才过了不到一个半时辰,就要开始吃第三顿饭了?  

况且闻着明军营地中飘来的香气,不仅仅是粥米馒头之类的东西了。  

有肉香。  

有酒气。  

种种迹象,无不意味着明军有大动作。  

战前鼓舞士气,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段。  

喝上少许黄汤,可以壮胆助威。  

明军应该是要决战了。  

霎时,努尔哈赤焦虑了起来。  

看来明军不是蠢货,他们不会等着自己等人养好精力。  

而且从他们的动作来看,辽京城内的情况也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乐观。  

既然他们选择总攻,就说明有一定的把握...  

“努尔哈赤,你说....”  

林丹汗说话了:“明军会不会是在诈咱们?”  

“逼咱们出手?”  

努尔哈赤想了想,苦笑着摇头道:“我觉得不是。”  

“如果明军真的是在引诱我们出手,他们就肯定不会设下如此严密的防御。”  

“外面足有六万明军在盯着咱们。”  

“如果是陷阱的话,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