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雪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报!!!”  

就在努尔哈赤挥斥方遒,打算趁乱偷袭开京城的时候,一名镶黄旗的勇士冲了上来。  

“不好了大汗王!”  

“熊廷弼那厮带着四千骑兵朝沙集山来了!”  

“请大汗王赶紧避难!”  

“谁?”努尔哈赤一愣:“熊廷弼?他不是重军攻击天宝山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努尔哈赤以为自己的计谋骗过了熊廷弼,尚在沾沾自喜之中。  

“末将亲眼所见!为首的绝对是熊廷弼!他没有去天宝山,而是朝您来了!”那传信的勇士一脸急切:“对方人数众多,大汗王您的安危要紧,先避一避吧!”  

努尔哈赤脸色变幻几下,心觉古怪:“熊廷弼怎么会知道本王在沙集山?”  

“如果他知道的话,为何只率四千人?”  

“反而天宝山派了八千人?”  

“莫非...是炸胡?”  

“亦或者是试探?”  

经过思索后,努尔哈赤发现熊廷弼的举动完全不合常理,如果熊廷弼确信自己在沙集山,应该派重军围攻才对,而不应该将大部分兵力放到天宝山,反而自己带领小部人马奔袭沙集山。  

唯一的解释,就是熊廷弼也不确信自己的位置,但肯定在天宝、沙集二山其中之一,广撒网,钓大鱼。  

否则他也不可能只带四千人。  

而反观自己这边,有一千五百名正黄旗的勇士和五百名镶黄旗的勇士,绝对可以一战。  

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此三旗为努尔哈赤直接统辖,身份高贵,待遇优厚,战斗力最强,是上三旗。  

女真不过万,过万则无敌天下这句话,说的就是正儿八经的上三旗。  

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亲卫队。  

只有这支队伍,才能完全发挥出传谣中的威力。  

努尔哈赤有自信,凭借身边的两千人,可以迎战两万明军,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得知开京只有不到一万守军的时候,才会想着奇袭。  

毕竟诺大的开京城,守军大部分都会集结在正面战场,这时候突袭身后是非常好的计谋。  

但熊廷弼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  

努尔哈赤沉思了一会儿,在奇袭开京和迎战熊廷弼之间做出了选择。  

“熊廷弼乃本王心头大患,今日其不知死活敢出城挑战,既如此,那本王也不能放他活着回去!”  

最后,努尔哈赤还是决定迎战熊廷弼。  

原因很简单,进攻开京,不一定打的下,他也不确定对方会不会有所防范,但眼前的肥肉却是实实在在的,熊廷弼跟他作对多年,恨得他牙痒痒,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错过,下一次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更何况只要拿下熊廷弼,开京城里的明军和高句丽士兵就是一盘散沙,从今晚的奇袭就能看出,对方没有拿的出手的将领。  

关键就在熊廷弼。  

要是你缩在城墙中,本王拿你还没什么办法,但你要出来跟本王决战,那就是自寻死路!  

努尔哈赤杀心骤起,沙集山上两千名正黄旗鞑子集结起来,翻身上马。  

沙集山有一条坡道,居高临下,正适合骑兵突击,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选择隐藏沙集山的缘故。  

只要从上面发起冲锋,就算山下有一万名敌军,也会在顷刻间被冲为两半。  

此时,努尔哈赤严阵以待,只要熊廷弼出现在山口处,他就会下令冲锋。  

一朵雪花在眼前飘落,熊廷弼抬头一望,发现天上又开始下起了雪,当即心中一喜,知道大势在望。  

沙集山就在眼前,熊廷弼率领的四千名骑兵是山海关中的精锐,更是他当年一手带出来的老兵。  

经验之丰富,无人能出其右。  

这也是熊廷弼最大的底牌,是他专门针对八旗兵训练出的士兵。  

熊廷弼率先冲到了山口处,举手一竖,身后骑兵立刻勒马,令行禁止。  

拿过望远镜,熊廷弼从空旷处向山顶望去,果见努尔哈赤的大旗矗立,而自己的老对头,正骑在马上跟自己一样,拿着望远镜眺望山下。  

双方对上了目光,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战意。  

“冲锋!”努尔哈赤冷冷的喝道。  

正黄旗的鞑子们嗷嗷叫着向山下发起了冲击,二里长的坡道就是最好的加速带,空旷无物。  

纵使有积雪的沉淀,也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反观熊廷弼,露出一抹不知名的微笑,比了个手势,身旁的亲信立刻拉响哨箭。  

一朵红花绽放在上空,平丘道中正在混战的双方士兵不约而同的顿了一下,不知道这支哨箭是谁放的。  

没有人会闲的蛋疼拉哨箭,哨箭是传信的,一般来说,战场上出现哨箭,都是有大事要发生的征兆。  

就在金牧皇甫嵩几人愣神的功夫,后至的明军偏将冲了上来,叫道:“奉熊将军之命,将军们速速撤回开京城!”  

“为何?”皇甫嵩一脸不解,既然都已经打成一窝蜂了,肯定就是要决战了啊!这时候扯,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还请几位将军速速撤军,所有疑惑,顷刻分晓!”  

话音未落,沙集山上就传来了一窝蜂的爆炸声。  

没错,就是一窝蜂。  

明军的火器。  

在努尔哈赤发起冲锋的时候,熊廷弼很淡定的让开了位置,身后两千名士兵纷纷掏出了马背上的火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