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审问开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八人沉默良久,其中一人说道:“我只想保命,求得减轻罪行。”  

“是,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儿。”又有人说道。  

其他人接着赞同。  

刘庆心想,你们这想鱼与熊掌间得啊!真是想的美。  

这时候,那人问刘庆道:“刘主簿,你看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做到?”  

刘庆说道:“那你们就听我的。我这可是在帮你们。”  

“好,我听你的。”一人说道。  

接着其他人都纷纷表示听刘庆的。  

刘庆说道:“好,那明日张知州审问你们就不要翻供,不然的话,你们就要罪加一等。”  

“我等明白了。”  

众人纷纷点头表态。  

刘庆点点头,说道:“既然这样,你们就写信吧!我带了纸和笔。”说完,他让小衙役分给那八人。  

很快,八人按照刘庆的意思把信写好了。  

刘庆收了信离开了牢房,并让新换的班头对牢房严加看管,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之前的班头被李纲开除了。  

刘庆回到衙门后堂,把信给李纲看了看,然后着人送给那八人的家里,今天的事情算是完事儿了,就等着明天张知州开审了。  

晚上,杨成那边在宅里又摆下丰盛的晚宴款待张知州。因为此事不得张扬,杨成也没有请别人,倒是把宋押司叫上了。  

宋押司见到张知州还是有些心虚,毕竟自己是个卧底。不过,他还是沉住气,应付了艰难的一顿美餐。  

第二天早上,宋押司便把晚宴上听到的事情说于了刘庆。  

刘庆得知,原来张知州和那两浙路的提点刑狱司没有深厚的关系。那张知州为何要特意提起提点刑狱司呢?  

经过分析,刘庆明白了,张知州是在恐吓他们。  

“呵呵,看来这个张知州的小伎俩还是很多的啊!”李纲听完刘庆的分析便笑了。  

宋押司则说道:“知县官人,刘主簿,那杨成却是要给江宁府写信,只是碍着那朱勔不在,只有朱勔的父亲在,杨成怕朱勔的父亲没有太大的面子,故而犹豫不决。而张知州则说暂时不用动用江宁府的力量,况且朱勔又不在,单单靠朱勔的父亲怕弄巧成拙。”  

听了宋押司的话,刘庆笑道:“看来,朱勔不在也让杨成很难受啊!”  

宋押司说道:“可杨成阻挠刘主簿赶考江宁画学馆就是给朱勔的父亲写的信。我以为,此案若是逼急了杨成,他也会给朱勔的父亲写信的。”  

刘庆说道:“不怕他,李兄,你也准备好,随时给江宁府的提点刑狱司写信。到时候,我们连张知州也不放过。”  

李纲点点头。  

宋押司也在一旁点头,此时他认为刘庆的胜算要大些。看来自己选对了。然后,他又把杨成昨日去张权的宅上扑空的事情也说了。杨成认为张权有意藏了起来。  

刘庆听了淡淡一笑。  

张知州很早就来了县衙,准备审问那八人。  

刘庆已经嘱咐了李纲,张知州来了什么也不要问,只听他的安排,若是不让旁听再做反驳。  

只是张知州并没有不许李纲观审,就连刘庆他也没有阻止。  

刘庆明白,张知州就是要让他和李纲看看清楚,杨成是无罪的。  

既然刘庆和李纲可以观审,对于衙门外来的观审的百姓,张知州也就没有理由阻止了。不过看到差不多二三百人的百姓观审,他还是皱了皱眉头。毕竟在这么多的观审百姓面前随意动刑怕是不妥的。  

不过此时张知州还是咬咬牙,他清楚,为了能给杨成成功的翻案,也顾不了许多了,该下手还得下手。  

张知州身穿红色官服,头戴展角乌纱帽,在案后威严而坐。头上是明镜高悬四个大字的牌匾。  

李纲和王孔目分作两边,李纲只负责旁听,那王孔目负责笔录。刘庆和宋押司则站在李纲身后。  

衙役把那八个人犯带入大堂,纷纷跪倒。  

衙门大门外的观审的百姓纷纷议论起来,有的看到那八人后神色哀伤,便是那八人的亲属了。他们按照信上写的,尽量不要暴露身份,所以除了哀伤,并无过激的表示。  

一切准备就绪,张知州啪敲响了惊堂木,审问开始了。  

张知州直接把昨天李纲的审问给无视了,此时连提也不提。直接按照正常的审讯程序开始。  

案犯自报家门,说出自己所犯的罪状。  

八人按照刘庆的意思,只是把昨天审问的重新说了一遍。  

接着,张知州便一拍惊堂木,直接问他们为何要构陷杨成。这一问,令衙门外观审的百姓一片哗然。  

那八人早有心理准备,面对张知州的问题,众口一词的矢口否认。  

其中一人说道:“相公可以让杨成前来衙门对质。”  

啪,张知州手里的惊堂木又拍下去了。  

“大胆,你们口口声声的诬陷杨成,竟然还要对质?真是罪大恶极。”  

那人说道:“可是知州相公怎么就知道我等是诬陷杨成的呢?”  

这时候,外面的观审百姓便纷纷提出同样的质疑。  

“安静!”张知州又拍了一下惊堂木。  

外面的百姓渐渐安静下来。  

李纲借机说道:“相公,依下官看,还是让杨成来对质的好!”  

张知州点点头说道:“好,你就叫人去把杨成找来吧!”  

李纲点点头,吩咐人去了。  

至于杨成会来衙门的事情,昨天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