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一章 元婴清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步,从初入道开始,修成一条清炁,多安少病,八邪之疫,不能侵之。  

刘樵目前就属于这个阶段。  

第二步,凝聚三魂七魄,成为阴神。  

说是阴神,但已可以白日神游数百里,且阴遁虚空,凡人难见,可以打探许多东西。  

在凡人或道术低微之士看来,这是极为神秘的。  

第三步,阴神蜕为阳神,三花聚顶,精气神全部圆满,五气朝元,肉身无漏,这叫性命坚固。  

第四步:斩灭三虫,上中下三种恶念斩去,吞却六气。  

第五步,修成仙体,可与天地同寿,这就算真仙了。  

这里面比较难的是第三步阴神蜕为阳神。  

这个关口过了,斩三尸、吞六气,到第五步修成仙体,都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玉虚十二仙为什么卡在这一关,想来还是有特殊情况。  

但据黄角大仙所言,这些关口其实都不算难,主要还是熬,炼气士就是苦熬法力,积累法力达到极限。  

只要法力到了,这些阴神、阳神三花,都是自然而然的成就。  

就如同现在的刘樵,身具三百年法力,凝聚阴神,很是简单,只要稍微有人指点一下关窍,立即可成。  

如果未服食仙果增功前,只有一年法力的状态下,不管如何摸索,除非真就天赋机缘到了,否则是很难修成阴神的。  

法力通玄,对于炼气士可不是说说而已。  

而是量变到质变,功力够了,自然而然能生玄妙感应。  

如果有十万年法力,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须臾可成。  

但只有几百年法力,那就很难做到。  

而十万年法力,又何尝容易呢?  

天下间,但凡炼就阴神的炼气士,都是有数的,有名的。  

换言之,有一百年法力,就可以杨名,很是稀少,算是炼气士的中下层。  

再往上,千年法力的三花聚顶之辈,那更是寥寥无几,还基本都是阐、截等大教人士。  

就算整个三十六洞炼气士,也找不出多少三花聚顶的炼气士。  

妖精、异类修行千年,乃至数千年的,倒是不少。  

但大多法力与它们活的年头不符,可能修行千年,有的可能法力才百十年,而且与人身不同。  

人身得道,可能千年就能三花聚顶,但对妖精来说,数千年、数万年才能达成这个功行。  

像常龙这种一路机缘,吞灵果,活七百年,就有千年法力的,毕竟还是少数。  

此世虽属前古,但不比前世所闻洪荒那般什么“天仙多如狗,金仙满地走’  

亦没有“天材地宝遍地都是、法器灵宝随意能捡”的情况出现,哪怕天地初开,亦无此景。  

天地间的灵根,但凡能增功增寿的,双手就能数的过来,比三花聚顶的炼气士,还要稀少。  

大多数炼气士增功,除了苦修,就是食人这一条路。  

看着脚下浮掠而过的山川河流,刘樵若有所思道:“黄天当世么,大仙当真大才呀…”  

经过数日论法,刘樵与黄角大仙互相袒露所悟大法。  

黄角大仙的修行之路,与炼气士迥异。  

前面与炼气士一般,修行百数十年,炼出阴神之后,蜕体而出,采罡煞五行之气,重练一副躯壳。  

与哪吒有些类似,但更为玄妙莫测。  

刘樵当时疑惑,失去肉身,法力再无进益。  

比如原来三百年法力,炼出罡煞“元婴”之身,也最多把三百年法力用光,再重新修炼回来三百年。  

但肉身已失,无精、炁二宝,法力一丝都不会再涨,极限就是三百年。  

那岂不是与真仙无缘,长生无望然而黄角大仙一番论述,让刘樵豁然所悟。  

罡煞之气,分天罡、地煞等,天地间有数百种。  

每一种都有特性,每一种,也都能炼出不同效果,岂不就与道术一般。  

如黄角大仙所炼的乾罡之炁,放出来就是数百上千丈,轻轻一扫,就把炼气士连人带法宝刷成齑粉。  

其还有庚金地煞,亦是念动即发,似千万毫光迸溅,一座就山千疮百孔。  

不仅算念动即发的神通,而且攻伐护身,威能极大。  

怪不得此老成道百年以来,吊打三十六洞,逢敌仅一回合就分胜负,从未有过败绩。  

且元婴之身,清灵之体,善能飞腾变化,如此,还要什么法力但这都只是神通道行,真正玄妙的是大仙的根本之法,曰:“太虚黄天大法”  

因为没有肉身,法力无法增益,纵然元婴,亦无法延寿。  

大仙另辟蹊径,称天有九霄,当炼黄天当世,以代青天。  

黄天,是大仙与门下弟子,不断采集罡煞之炁凝聚,是一方天境,相当于后世所谓的洞天。  

寄托黄天,不仅能与真仙一般,与天同寿。  

而且如果真正黄天取代苍天,地上当为陆地道国,三界将为大仙所掌。  

且合黄天,不死不灭,在外界身死,用黄天中的黄天之炁,再凝聚一个躯壳就是了。  

主要是元神合于黄天,黄天不破,就不会真的身死。  

但目前,这些东西大仙也没研究明白,属于草创的概念阶段。  

不死不灭,虽然还没达成,但大仙为黄天之主,已經與天同寿,再無寿命之忧。  

神通,亦不下于真仙。  

其实大仙现在也能原地寂灭,又从黄天复活,堪称不死不灭。  

主要是目前的黄天太小,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