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难啃之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比以前不知道要便利了多少倍。  

连带着险阻山道的加筑,崖间栈道的扩宽,这益州来往汉中的速度比之从前是大大的加快,更是极大的有利于后勤补给的运送跟军队的支援行进,这对于刘备北伐的计划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改善。  

尤其是当浩浩荡荡的辎重车队抵达南郑城下时,当刘备亲眼见到这些充沛的后勤补给,心中那份庆幸和骄傲的感觉却是越发的强烈了起来!  

“孔明你看!”刘备伸手指了指在城下陆陆续续不间断进入的辎重车队,语气中不无满意的说道:“以往从蜀中到汉中运送辎重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更别说栈道难行遇上风云变幻的天气还要提防危险,这路上的损耗就是一大笔不小的开支,而现在呢,自从这驰道栈道都重新的整修了一遍之后,蜀中跟汉中的关系却是更加的紧密了,辎重粮草运送如此之快,我北伐大军当是再无后顾之忧矣!”  

由不得刘备不高兴,一来这蜀中汉中两地之间的联系是有刘禅在里面的功劳,而且还是巨大无比的主要部分。  

若非当初刘禅的筑道疏,刘备也不可能将道路的重要性提的如此之高,更加不会在那时益州缺钱少粮的情况下同意刘禅大肆开展工程修路的计划。  

哪怕这修路筑道的耗费钱财上面,世家豪族才是真正占了大头的部分,但要说没有刘备的支持,纵使刘禅有心空也是无力。  

再从现在的成果看看,刘备是打心底里庆幸,庆幸自己当时无比的信任儿子,才会有如今这般后勤不断粮草无忧的局面!  

而这第二点,北伐一事毕竟是刘备的后半生心血所在,若是因为补给的供应不及时而导致了北伐的失利,那恐怕是刘备最为后悔的事情。  

可现在呢,这点担心也完全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车队依旧是在陆陆续续的往城中开进,刘备现在担心的是南郑恐怕容不下这些粮食,而不是再担心北伐前线的粮食够不够用补给够不够及时的问题了!  

“少主远见,主公慧光,此乃大汉之幸,天下之幸!”  

诸葛亮摇了摇手中羽扇,嘴角微微上扬脸上的笑意一刻都没有停下,看着城下的车队如此浩荡连绵,就连刘备都为之感叹激动,诸葛亮心中亦是不免一番赞叹“大汉天子英灵庇佑,主公能有禅公子这等惊才绝艳的后继之人,大汉中兴匡扶汉祚当是大有可为!”  

“说的不错啊…”刘备点了点头,心中十分赞同诸葛亮这话。  

“想我刘玄德颠沛流离大半生,蹉跎四十载才有了禅儿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真乃是我刘氏祖宗赐福护佑,让我大汉中兴有望极衰转盛!”说到这里刘备好似想到了什么,负手而立抬头看向远方的天空颇有些伤感之意道:“只是我儿终究还是太年轻了,而吾如今又是年过半百之岁,也不知道在这有生之年中,能否见到我大汉复起天下归于一统的盛世之景啊…”  

说完,刘备没等诸葛亮开口呢,自己到先是摇了摇道:“也罢,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北伐,这些将来的事情暂不作想,真到我寿终力穷时,这复兴大汉的重任还是得由禅儿去完成,到时候还需赖孔明之力多多辅佐禅儿才是!”  

“主公!”诸葛亮连忙拜道:“主公何出此言,今次北伐捷报频频三将军兵围长安大汉旧都指日可下,待到那时关中之地尽归主公之手,河洛亦是不难取之,我方已成自东往西居高临下之势,纵使曹魏仍然占据优势,可这天下大局却已然悄悄站在了主公这一边,重归一统之日必不远矣!那时主公雄才伟略,少主聪慧仁德,百姓归心大汉复起盛世自然可期!”  

“哈哈哈!”刘备猛地大笑了几声,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便走下了城楼。  

但事实上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心中其实都清楚,这番话虽然说的不假,但实际上更多却只是安慰的意思罢了。  

刘备年岁已高这是事实,而纵使此番北伐大胜关中尽在掌中,甚至河洛之地都尽数被夺下可以凭险据守。  

但正因为夺占了更多的地域疆土,才更加需要进一步的稳固和发展,徐徐图之才是最安全也最稳妥的办法,仓促冒进大胆而为终究只是一时战场之上的小道,争霸天下之上从来都不是心急的人能够占有优势,反之越稳的一方机会才越大,越扎实的一方胜算才越高!  

这道理诸葛亮自然不可能不清楚,刘备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军师能够说出这番话来,无非是想着在安慰自己的同时也表明他自身的立场,忠心这东西可能在刘备身上合用,可一旦自己死了换到儿子刘禅身上就不一定是这么回事了。  

哪怕儿子与军师之间有着师徒的名分,但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刘备才隐隐间有了一分担心,担心这名分会导致一些预料之外的麻烦出现。  

而诸葛亮显然是听出了刘备话里的意思,所以才借着这一番话表明了自身的态度和立场,哪怕这是当着刘备面说的话,但谁又不能说这就是诸葛亮内心真正的想法呢。  

显然,刘备也没有打算继续深究下去的意思,一句话得一句话,有问有答也就够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虽然年岁已高但是未来仍有一段路可走,将来的事情自是需要早做准备,但有些却是等需要等到将来再议。  

当下最紧要的仍然是北伐,仍然是他们对关中的觊觎和志在必得的野心,同样在长安之后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