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貌似不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兄长心有疑虑亮自知晓,但请亮先解释一番可好!”  

“弟但说无妨,为兄洗耳恭听…”  

心中有疑惑还未来得及发问,就有人上赶着要解释,诸葛瑾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啊。  

况且他也不是不动脑,综合前言再加上方才兄弟诸葛亮说的话,诸葛瑾其实心里也有了几分猜测,只不过自己这再怎么胡乱猜想也不及人主动说出来的可信。  

所以与其做这种没必要的假设,倒不如竖起耳朵好生的听听诸葛亮会说些什么…  

“车骑将军雄踞江东之地,横竖连接荆,扬,徐,交四洲之地,且地产丰富人丁旺盛,比之我主益州之地强出不知几倍,有这等富饶广阔的领土,一个小小的南郡所在想必也不会真的被车骑将军在乎吧…”  

上来先夸一下,甭管有用没有,诸葛亮这做法就没错,哪怕这话只是到诸葛瑾的耳朵里,但将来保不齐就会传到孙权那边,所以说一句好话是一句。  

只不过要是妄想着凭这种好话就能够将孙权说的心神动摇,那才是真的扯淡呢。  

若孙权真的不在乎南郡之地,那他还这般火急火燎的来要刘备履行条约作甚,又因何那般狮子大开口。  

所以说孙权此人的本质就是贪心,甚至还有点欺软怕硬的意思,他是拿北边的曹操没什么办法,那自然而然就盯着自己的盟友欺负了…  

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将来着想,两郡之地又不能不给,只不过这给也要给的有技巧不是。  

再者说了,上赶着送两郡过去,这未免也太掉份了一些,哪怕就连诸葛亮自己都有些看不上桂阳郡,但那好歹也是一郡之地啊,白白送出谁不可惜…  

难得听到自己胞弟会说些奉承人的话,诸葛瑾眼中略微有些诧异,但却也并未多想,甚至神色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因为他很清楚,这种所谓的好话也就是嘴上说一说罢了,真正关乎到两家各自的利益那就是另外的一码事。  

所以说政治外交上不论什么样的手段都算不上肮脏,因为这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但车骑将军看不上的南郡,对于吾主而言却是十分重要的一处出兵之所在!要知道南郡连通襄阳,是为北伐出兵之要道,若失了南郡,吾主又怎么能呼应车骑将军一同北击曹操呢!单凭着益州出川栈道,那恐怕是于全局大大的不利啊!”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但诸葛瑾停在耳中却怎么感觉那么别扭呢,好像这几年里,一直在北伐进攻的都是自家主公孙权。  

反倒是你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在一直闷头发展,甚至还拿到了益州之地,要说两家协力共抗曹贼,这好像是有些说不过去吧…  

不过诸葛瑾也没有什么反驳的打算,毕竟这话说出来没问题,也不算错,毕竟刘备取益州这事大家默许的事情,乃至于借南郡的条约上都清楚的写着,待取得益州之时,便是归还南郡之日。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自然没有什么多说的必要,只不过诸葛瑾每次想到这里都有些心塞塞的感觉。  

正如其上清楚写着拿下益州全境时归还南郡,眼下是个人都知道张鲁的汉中还在其手中稳稳当当,而汉中又是益州神圣而不可分割的领土,所以说真的算清楚,刘备到现在还并没有彻底的掌握益州全境啊,条约之上自然无谈生效一说…  

不过这种事情诸葛瑾不会主动去提,诸葛亮自然也不会借此发难,毕竟一个是免于尴尬和难言,一个则是不想还南郡,借此由头另谋他事,故而较真来说,那刘备签署借南郡的条约还没有真正的生效呢。  

只不过在这件事上,两家人谁都没有主动说起,或者说故意忽略掉了而已…  

“亮弟有什么要说的尽可直言,无需再拐外抹角了,为兄知汝之性子,汝亦知为兄的脾气,那还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呢,就算此刻你我二人各为其主,却也没有必要这般形式交流吧…”  

心里急切想知道答案的诸葛瑾不打算再这样听下去了,天知道自己的胞弟接下来还有多少话要说,他的时间虽然不是那么的宝贵,但这样浪费也太过奢侈了些…  

听到兄长这般说,诸葛亮微微一愣,但却立刻就反应了过来,好像方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  

既然想要放开了直言,那诸葛亮自然也没有必要再前言后续的加以修饰了,直接了当的办事痛痛快快,这样的效率谁也不会有反对的意见…  

“既然兄长如此说,那弟也就直言了!”  

放下手中的杯盏,诸葛亮稳坐案己一侧挺起胸膛,手中羽扇轻轻摇晃,一片智珠在握的样子。  

“南郡之地吾主实是不愿归还,但却有碍于当日签下的条约,故而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交由在下传达于兄长处,希望兄长能够一字不落的传达到车骑将军耳中!”  

“嗯…亮弟且说,若无差错,为兄定然谨记无漏!”  

话入正题,两人自然不再有多余的闲言碎语,直接了当简洁而奥对大家都是好事…  

“依我家主公意思,南郡不还是其一,只是条约限制在先,若这般行强盗之事,也实非吾主之意愿,故而吾主愿先行以荆南四郡之一桂阳郡为替代,偿还车骑将军之南郡!”  

“嘶…这般…”  

桂阳郡什么鬼样子诸葛瑾还能不知道吗,如果真要拿了桂阳郡来换南郡,恐怕他回去就得被自家主公下了官职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