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当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咳咳!”  

清了清嗓子,刘备转过身来坐好,面带笑容的开口道:“禅儿!为父先有一事苦恼非常,却不知你可有什么灵机聪慧之妙想,能替父亲分忧啊…“  

刘禅看着自己老爹这样笑,就总觉的是他心中实在不怀好意的谋划着什么。  

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怎么对自己儿子就不能严肃点了,总笑什么笑,平日里那种纳贤士谈笑风生怎么不见,现在这样摆出老父亲样子的怪异笑容,很是让刘禅不适应啊…  

虽然他今天到此来的目的本身便是为老爹解决麻烦,也确确实实是奔着雒城之事而来的。  

好歹头上也挂着天纵之才聪慧过人的名头,刘禅怎么可能一点表示都没有…  

但之前不吭声,无非便是想不到什么好办法罢了。  

本来历史上,自家老爹就被刘循给防了足足一年之久,到最后雒城怎么失陷的也没有个详细记载,搞得刘禅还不能照瓢画葫芦,只能依靠自己的那点脑细胞了。  

可问题是,他想出来的办法,庞统法正和张松三人一样也想的出来,而且想到比他还要深远缜密。  

但就是这些缜密的办法计谋,却没有成功一个,刘禅又怎么好意思将自己那点小聪明摆出来丢人现眼呢…  

而且刘禅隐隐间觉着,这一回老爹打雒城的难度,可能要比原本历史上的还要多几分。  

原本历史上,张任那厮可没有在绵竹关被擒下,而是安然无恙的逃回到了雒城协助刘循做好防守。  

可这样就难免出现了问题,一个城池的布防不能有两个指挥官,否则上令下不通,很容易便出现错漏。  

绵竹关不就是个教训吗,李严仗着自己绵竹军督的身份做了多少隐秘的事情,不然也不会那么轻松的打开城门为内应了…  

如果张任还在雒城的话,他的身份地位可是不比刘循差分毫,哪怕面对的是少主,但张任心里头最听命的还是主公刘璋一人,因为是刘璋将他从微末之中提拔起来,从一介寒身做到了益州从事,做到了益州众武将的首位。  

所以地位相差无几之下,守军们布防策略,到底是彻底听张任的还是听刘循的?  

选择哪一方刘禅不可能知道,因为那是不会发生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定然不会出现互相拖妥协的状态。  

因为妥协往往代表着包容矛盾,而矛盾尖利,时间久了定然是包不住的…  

所以啊,在原本历史上,张任退守雒城之后不久,便在金雁桥一战败北身死,哪怕死之前把庞统给换掉了,可是有什么用呢?  

他的任务是守备雒城抵挡荆州军的脚步,而不是去跟人家一换一的自爆!  

尤其是当张任死后,刘循一个人坚守雒城足足一年之久的时间,虽然最后还是被攻破了城池,可这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现在,相比原本历史上的麻烦,虽然是少了一个张任也保住了庞统的小命,但却让刘循多出了自由发挥,能够完全施展的空间啊。  

任其放手施为将雒城打造了成了铁桶一般,拦住了刘备夺取益州的野望。  

这一啄一饮,果真是自有天定…  

刘禅当初就一直想着为老爹排忧解难,按照历史线上的困难进程一一的进行针对解除。  

可就算是提前知道又能如何,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就是让人身不由己心亦不由己…  

就说荆州留守问题,如果雒城能够顺顺利利的拿下,或许刘备根本就用不上荆州方面的援军,也自然不会让关羽一个人留守在那里,后来的种种可能就不会发生。  

刘禅改变不了这也,便只能做一些细微的调整,将糜芳傅士仁带到益州来以防万一,却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可靠。  

而眼下雒城的问题,刘禅更是左思右想,只希望能尽早的替老爹排解烦忧,可却是力有未逮…  

但万事不怕难,只怕有心人。  

雒城虽然难下,但谁说就一定要死死地盯住雒城不动了呢…  

正因为刘禅的灵机一动,才会有今日他来找老底刘备的这一幕。  

老爹刘爹刘备开口问了,那他就接着问题来回答,如此自然是顺理成章,且不显突兀…  

“父亲有何事不解,儿虽年幼,但也想为父分担几分忧愁!”  

“好!不愧是吾儿,当是有心!为父便要问你,这眼下雒城久攻不下,我军不能尽速平定益州,应如何解决才好!”  

刘备抚掌一笑,不管能够得到满意的回答,儿子有此心便是好的,他也多了几分安稳…  

刘禅做思考状,沉吟片刻道:“嗯…刘循擅守,雒城难下,但在儿看来,下雒城与夺益州并非一前一后之关系,雒城不破,益州一样可夺!”  

“吾儿不急…多多思考一会儿…反正这…”  

刘备还在这安稳刘禅呢,却猛然听到宝贝儿子后面那句话,当即便愣住了,眼睛一眨不眨,心中极度的震惊。  

“吾儿说什么?可再说于为父听听!”  

好似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亦或者是不敢相信这难倒了荆州军上上下下的问题,自己儿子竟然张口就说能解决!  

刘禅猜到了老爹会做震惊状,可却没猜到会这般的搞笑。  

嘴巴无意识的张开,双眼瞪大死死地顶住自己,嘴角一抽一抽的样子好生搞笑。  

这就是没有手机,不然刘禅肯定得把老爹这幅糗样子拍下来留作纪念…  

“是的!父亲没有听错!儿是说益州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