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难上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璋对雒城施行放养战略,不过多的干预以免造成未知麻烦,全部交给刘循去处理。  

正因为眼下雒城防备得当,刘备的荆州军才寸步不能进,如果刘璋这个时候还要去动刘循,那跟自爆有什么两样,还不如直接投降来的痛快。  

眼下,当务之急便是等待犍为和越嶲两郡的援兵抵达,哪怕永昌等地都乱成了一锅粥,哪怕广汉巴郡都已经在刘备的治下,只要这两郡兵到了成都,刘璋就感觉自己已经离胜利不远矣…  

刘璋能放宽心去画画写生,全带时局再行部署出击。  

可刘备却没有那个空闲的时间,每一刻每一时对他而言都是相当的重要。  

昏昏碌碌半辈子都翻不了身的刘璋,自然也没什么大志向,而刘备却要着眼将来,还要复兴汉室,还要完成自己的宏图霸业,所以时间对他而言很重要…  

而且如果说犍为越嶲两郡的援兵到了,对刘备而言简直不亚于毁天灭地一般的打击。  

正如刘璋所设想的那般,本来刘备就攻城不利打不下雒城,再多来两拨敌军驻防,荆州援兵又入蜀缓慢的情况下,刘备还有什么资格与刘璋争夺巴蜀之地…  

到那时,也许最好最好的结果便是刘备龟缩巴郡,而且还不可能是巴郡全境,因为巴郡北部到现在还被张鲁霸占着。  

至于已经到手的广汉郡,除了扔出去以外根本就没有什么的用处,无非是鸡肋罢了…  

那折腾了好几年,到最后不过是将地盘从荆州五郡扩充了半大个巴郡而已。  

还树立了一个不死不休的敌人刘璋,而且同时需要面对北方曹操,汉中张鲁,西边刘璋的三方压力,那还谈什么复兴汉室了,迟早要成为曹操或者孙权的猎物…  

所以,这益州必须拿下雒城必须破掉,只有破掉雒城逼近成都将其攻陷,才算是将刘璋的益州牧生涯彻底的终结。  

刘备才能顺理成章的从刘璋手里接过益州的大权,才可以有一个安稳发展的后方。  

待时间推移,慢慢积累扩张,实力充沛之后,是北伐是东进,那时不全凭刘备一念而定…  

想法是好的,做起来却需要很多细微的操作,就比方说眼下最大的一个难题,雒城怎么下!  

如果这雒城好打刘循好破的话,刘备也不会每天早起都冲着雒城方向摇头叹息,也不会在听到攻城失利消息时感到头疼了。  

再这样下去,刘备觉得自己距离曹操那现状也不远了…  

听说自从离开了华佗老先生之后,曹操这头疼一犯就是几欲昏厥的状态,那种感觉,刘备虽然不曾亲眼见过却从儿子刘禅嘴里挺过描述,简直是生不如死啊。  

至于刘禅从哪里打听到的,这还不简单吗。  

作为华佗老先生的忘年小友,闲来无事的时候刘禅就去找老先生说话,时常问到曹操那边的情况,这也算是一种打探情报了吧,毕竟知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只是现在华佗人在公安,也没有跟着诸葛亮一起入蜀而来,刘备这头疼的毛病可是找不到大夫来解决了。  

再者说,究其根本这头疼的病因缘由,无非便是横在荆州军面前的雒城而已。  

只要能把雒城拿下,什么头疼脑热的,估计一瞬间就会从刘备的身上消失,因为他那是纯粹的心病…  

俗话说的好,心病还需心药医,华佗的物理疗法或许可解一时之急,但想要根除就得从病源方面下手。  

眼下诸葛亮所部已经抵达雒城下刘备大营,两处兵马合力,算是给刘备补了好大的一口血。  

可如果还是按照以前那种进攻方式,就算再怎么猛烈恐怕收效也并不大…  

刘循的龟缩战术就是这么的无耻,而且还没有办法解决,毕竟攻城一方自古以来便处在劣势的地位。  

爬城时由下自上的仰攻,于战斗不利。  

上城后,敌军以逸待劳人数压制,若不能及时站稳跟脚则本方后援不及,那先上城者孤立无援必败无疑…  

条件如此苛刻困难,还找不到法子将刘循给引诱出来,更没有什么内应相助开城门这一说。  

眼下对于雒城,好像除了硬生生将刘循部下消耗干净之外再没有什么办法了。  

但如果真的那样做,恐怕刘备就算是打下了雒城,也一样没有余力进攻成都。  

到时候刘璋的两郡援兵抵达,甚至还可以反攻刘备,结果仍然是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于刘备而言,最主要的便是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既能攻破雒城,又要极大地保存有生力量。  

甚至在这两个前提中,下雒城可以排在优先级第一顺位,哪怕因此有些牺牲,只要是在合理范围之内,刘备也是可以承受的…  

但问题很明显的摆着,不正是因为找不到这样的办法才会让局面一直僵持下去吗。  

而且刘备还不能停止对雒城的进攻,粮草方面的消耗暂且不提,若是给刘循喘息的空闲,那岂不是再次加大攻城难度吗本来就打不下来,再给人休整的时间,刘备还不如干脆一点,直接打道回府到荆州养老等死去吧…  

只是以为的消耗兵力也不是办法,所以近些日子刘备并没有派遣荆州兵出阵,而是让原本的益州军上去消耗磨练一下。  

这样是有不小的弊端,毕竟同为益州人互相残杀,很容易引起本阵士卒的不满情绪。  

但有弊便有利,能持续消耗刘循是一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