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惊马之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关中之地,乃大秦龙兴之所在,始皇帝开创天下一统盛世之根基。  

不过相较于秦时关中咸阳,前汉司隶长安,现在的洛阳才更加适合作为天下的政治权利中心…  

此时大汉丞相曹操曹孟德,便刚刚率领大军经过洛阳向潼关开进,打算于钟繇所部汇合再行攻略关中夺占雍凉的大计。  

此行关中曹操是势在必得,雍凉也早就在他被他视作后庭花园一般,完全不值得什么大费周章,甚至马超韩遂等人都入不得曹操的眼。  

作为丞相就得高瞻远瞩着眼未来,这一次率领大军西进关中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五斗米道张鲁所统治的汉中一地。  

而想要大军铺开紧逼汉中,荆州襄阳一路想要从汉水西进过房陵攻上庸来紧逼汉中的战略太难了。  

不仅是因为有孙刘两家虎视眈眈的缘故,更是因为从襄阳到房陵走陆路尽是山道,走水路又转运不了太多船只。  

到最后只能是徒废钱粮兵马,还得不到高效的收益,简直是得不偿失…  

所以与其那般费力费事的白费功夫,倒不如直接从关中南下更加轻松一些,正好还能将混乱的关中整合一番,顺便打通雍凉之地,乃至西域都护府其实也在曹操的战略目标当中。  

不过相较于眼前,遥远的西域其实只需要遣使任命即可,天下尚未平定,暂且还不太需要多加干涉以免拖累自己…  

秦有函谷以拒天下六国,纵使合纵伐秦,亦不能破关侵土,实乃秦之壁垒。  

不过相较于秦时,现在潼关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关,也是曹操攻略关中的第一道阻碍…  

大军赶路可是相当的枯燥,不过能有资格乘坐车架的也只要曹操自己,其他人等一律乘马移步已行军。  

生年永寿到如今已历六十载春秋岁月,一代枭雄曹操虽心中壮志不减当年,却早已两鬓斑白不复往昔…  

“哈呼…哈呼…”  

眼看着潼关尽在眼前,但曹操心里却是一点担心都没有,犹自在车架上小憩睡的舒服着呢…  

“咣当!”  

大军过境寸草不生,地上自然也不可能有石子敢阻碍大汉丞相的车脚,就算是有也早就被前部军士给踩成碎末了。  

“文和…文和!”  

半睡半醒的曹丞相被吓了个激灵,猛地直起身手都已经伸到了腰间,就差直接拔剑了…  

“下臣在此…”  

贾诩这老家伙也不知道从哪来冒出来,刚才还没个人影,现在却又直接出现在了曹操身边躬身应道。  

“方才是何物之声,白白扰人清梦?”  

被人打搅了休息,曹操哪能不找寻罪魁祸首。  

要知道自从患上了头疾以后,曹操是很难睡一个真正的安生觉,难得的休息时候却突然被惊扰失了困意,换了谁都得火冒三丈。  

“回丞相的话,方才行过函谷时,军中丞相坐骑忽然嘶鸣,震下小雀落于丞相车架之上,故此发出了声响…”  

贾诩不慌不忙的说道,不过曹操听起来却怎么有点玄幻的意思。  

古有惊弓之鸟,那还算正常的表现,现在马匹嘶鸣竟能震下天上飞鸟,这事要是旁人空口无凭毫无实据的说出来,曹操一万个不相信。  

可当贾诩命人将那只小鸟拿下之时,曹操却不得不承认还真有这种难得一见的奇景啊…  

看着羽毛散落骨折走样的鸟尸,曹操伸手拨弄了两下,果然这幅凄惨的样子是死到不能再死了:“文和,你说马鸣惊鸟是为何故…”  

顶头上司有疑惑,作为下属的自当尽心竭力的去帮助上司排忧解难。  

可这放在其他人身上是正常操作,轮到贾诩贾文和头上就又是另一种情况了。  

“下臣不知…”  

毫无波动的回答,就好像一点都没在乎曹操会不会生气一般。  

“文和啊文和…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老成太稳了啊…”  

贾诩的回答好像正在曹操的预料当中,一点都不意外贾诩会这么说。  

“这鸟便命人烤了吧,正好吾也饿了,便常常这惊马之鸟的滋味如何…”  

随手将鸟扔给了侍卫,曹操拍了拍手起身扶着把手站稳,远远的超前方天边望去…  

从中原攻关中,历来只有三条路可以走。  

一是从河东西渡黄河,此为北路。  

二是从宛城出发绕道蓝田,此为南路。  

这三嘛,便是曹操现在走的这条路,过函谷直逼潼关,是为中路,也是三条路中难度最大的一条路。  

仰攻关中,于地势不利,潼关之险,为天埑横阻。  

曹操就是要把大军全都压在潼关阵前,让马超韩遂等十人看的清楚,他曹操选择了潼关为进攻目标。  

演戏如果不九真一假的话,那还怎么骗得了旁人,又怎么可能让敌人入瓮呢…  

眺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曹操好似隐约间看到了天下第一雄关潼关的影子。  

“文和,徐晃朱灵二将可到位了…”  

“回丞相,昨夜徐将军传信,言其已率兵抵达渡口北岸正准备强渡河占据西岸扎营…”  

“好!传令众将士星夜兼程,务必在明日于钟繇汇合威逼潼关!”  

曹操轻锤扶手,喜色直上眉间,显然徐晃那边的消息让他很是满意。  

战略制定的计划就是两路并进,徐晃走蒲阪津打西河,曹操走函谷打潼关,两相呼应作战。  

其实就是正奇相辅的部署,曹操这边亲率大军为正,以潼关为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