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七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劈不用问离歌,就知道,不动,看着。  

那管仲运气也不是太好,他和陆部一战,损失了不少兵马,剩下三十多万,大概无地方可去,到了卧龙城,没有想到,这货把粮食没有分开,都屯积到了锁阳城,锁阳城成了粮库,一场大火,说是天火,还是人火的,烧了七天七夜,粮食一粒不剩。  

管仲的运气确实是差到了极点了。  

北方大旱,无粮可收,无粮可抢。  

现在那些农民都饿得四处奔逃了。  

管仲也清楚,这是天灭管仲。  

管仲站在卧龙城墙上,仰天长叹:“天灭我也!”  

无粮,那将士也是分崩离析,没出几日,就有逃跑的了。  

那管仲有心借粮,想来想去的,根本无处可借,他是不敢来找李劈,八部之分,李劈恨死这八部的将军了。  

那么其它的王借粮,无意于就是找死,谁都在想着,你们各部都灭了,留下一部才好。  

从最初的三五成群,最后就是几十,几百的跑。  

有的往京都跑,到支叶那儿混吃喝,有的就往草原跑了。  

李劈和离歌,商量了,来了就收,同样的分地,分牛马羊的。  

管仲在回到卧龙城的四十二天后,自杀。  

管仲也完全没有料到,结果会是这样的。  

管仲一死,李劈接受了近十万人,其它的人都跑到了京都去了,那支叶北方王,也是照收,到这儿为止,那支叶就有人马达到了七十多万了。  

支叶的粮食都从南方运过来的,南方王屈力,只要支叶离自己百里之远,他就不管那些。  

屈力的无能,是假的。  

这支叶因为粮草的问题,也埋下了隐患。  

这点支叶到底想到没有,不清楚。  

大荒之年,确实是可怕的。  

李劈也清楚,来年的春天,这草场有可能是没有草可用了,将来要怎么办,李劈也是不清楚的。  

李劈问过离歌,问过楚香,问过孔琳,都说,等天春的时候再说。  

李劈也是忧心忡忡的,他看到了管仲的下场了,能不害怕吗?  

楚香不想那么多,就是训练两骑,红绿两骑。  

仲大帅就是训练那些将士,每天固定的两个小时。  

三月份,有三支农民起义军造反,直逼京都,那北方王支叶,派兵剿打,这耗费就是相当的大的。  

三支农民起义军,从三个方向来,打打跑跑的,把支叶给弄得光火,可是没用。  

而且,麻烦的是,各地的起义军越来越多了,都是讨伐京都,其实就是为了粮食。  

南方起义的多达十几只,因为支叶从南方收粮食,最后就是开始抢了,这是逼着农民造反。  

其实,支叶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打算是修渠建道,引河过田,抗旱,但是他没有来得及实施,被缠打得是一点空隙也没有。  

最后到达京都的起义军,达到了二十多支,最后出来了一个叫李龙的农民,把这二十多支的力量给说服了,他带着大家攻打京城,有十多万的人。  

虽然不是正规军,但是他们心齐,支叶有七十多万人,也分布在各城,京都不到五万人马。  

这李龙虽然是这个农民,也有他的聪明,狡猾之处。  

几万人攻京都,虚打,实拖,支叶也是害怕,调兵,兵调出来,李远就带着人打那空城,抢粮食,然后再折腾回来,打这些兵,合围。  

你真的派大军来了,他们就鸟散了,跑得无影无踪的。  

等到你收兵,又杀来了,把支叶弄得都快哭了。  

缠打是最要命的,你派大军,他们就散了,散成几十伙儿,你撤了,他们又聚在一起。  

支叶的各城,被攻下不少,粮食被抢走,李远分给农民。  

这农民的热情就更高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就这样,一直打到了五月份,支叶收粮的兵都调回来了,粮食紧张起来。  

五月份,支叶是彻底的疯了,把五十大军都调到京都,分兵十几路,去剿杀农民起义军。  

但是这些农民起义军,是散之动云,合之如兔,让他们有力无处打。  

而且,支叶的抢粮,抢百姓的粮,也是大军中的很多人,不满,都是百姓出身的,抢的粮食就是他们自己家亲人的。  

这种不满越来越强烈,而且李远所抢的粮食,归还百姓。  

这将士假打,遇到了,也是只喊不杀,最后就听了李远的,一起讨伐支叶。  

支叶大势已去,带着一万的护军就跑了,被追杀到虎山城的海边,杀掉,扔到了海里。  

就此支部消亡。  

李劈听得直冒冷汗,如果自己真的进京都称皇帝了,也许也会是这个下场。  

那李龙到底有点本事,夺下京都,立马称帝,叫良国,良国皇帝,天下皇帝。  

李龙马就上兴修水利,引水入田,水库,水渠,农民热情高,那些将士近七十多万,也有一半参与其中。  

这些消息,李劈都知道,他坐在营帐中喝酒,草原这边也引水到各大草场,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湿地。  

李劈对于李龙称帝,建立大良国,也是沉默了多少天。  

他渴望的皇帝,又没有当成。  

他没有找离歌,没有找楚香,没有找田谋,每天就是喝酒。  

小草长出来了,那木衣真的就回来了。  

李劈在木衣回来的第三天,把拉着木衣去草场上走。  

李劈问:“木相,天下之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