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提前铺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占领交州,要选择阿兹特克呢?  

首先,李荨昆没有忘记两句话,一句的“天若欲其亡,必先欲其狂”和“富快递、苟吃鸡”两大至理名言。  

阿兹特克,是李荨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成型一支五万猛士的文明。  

交州包括今中国广西和广东、越南北部和中部,东汉时治所在番禺。  

广西、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这也就代表那里的气候潮湿,雨林广布,各种走兽、毒虫密布。  

这也是李荨昆选择阿兹特克文明的一大原因!  

他们是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非常符合那里的环境,擅长山地作战。  

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其中“吴越”“闽越”“扬越”“南越”比较出名,而“西瓯”“骆越”则比较远。  

交州分属南越、西瓯、骆越三个部族,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后来主要以南越部族为主,而广东地区人口稀少,汉人少的可怜,政治实体较为松散。  

如今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交州目前可以说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  

交州在士燮的统治下,成为相对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  

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如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刘熙、程秉、薛琮、袁忠、桓邵,有了他们,交州才能够在汉族人这么少的情况下维持汉朝的统治。  

而如今,李荨昆就是要阿兹特克人装作“百越”更南部的,没有服从“王化”的部落!  

自己直接从徐州大摇大摆的穿过扬州、交州,那是不可能,一个是没时间,自己还要获得徐州刺史或者徐州牧的身份去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名场面。  

另一个是自己若是去了,肯定会被人发现。  

古代虽然通讯落后,但是不代表他们情报部门都是智障。  

阿兹特克文明的四点先天优势,更是让李荨昆向往!  

第一,军队生产快15%!  

阿兹特克的鹰战士一分钟生产一名,提高百分之十五那就是五十一秒。  

这代表什么?代表着五十一秒就可以生产出一名鹰战士!一名战士节约九秒,那么九名战士就是节省八十一秒。  

如果李荨昆把五万名战士全都用来生产鹰战士,那么将会节省125天的时间!  

如果没有这个百分之十五的加成,那么将会使用834天的时间!节省之后,就是709天!  

到时候两年多过去了,别说黄花菜了,啥菜都凉了!  

别小看这125天的优势,出其不意才是最厉害的。  

第二个,就是战船的优势!  

如今东汉年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海上力量,哪怕是后来东吴的海师,也只是内路的河流流域的战场!  

而阿兹特克人的独木舟战舰,体积小,载人五人,速度极快,尤其在海域边缘,更是快似闪电。  

双帆战舰,体积小,载人四十五,速度较快,可以完美避开扬州的靠海城市,能够迅速大规模南下!  

第三,重中之重!研究每项僧侣科技可使僧侣生命值+5!  

僧侣啊!那可是招降、牧师的集合体,尤其是在现实世界里,更是能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宗教势力!  

李荨昆不打算使用已经被汉化的佛教,而是打算启用本土宗教——道教!  

李荨昆可记得,自己如果选择了一种宗教信仰后,不可更改。  

但是,能够额外获得五千人的宗教战斗人员。  

没错!战斗人员!  

第四就是免费升级织布机,这能够促进要塞内部的铁匠铺和裁缝铺的技术!  

军事上,在内甲方面能够有很大的进展,战士们过冬的衣物也不再是问题!  

甚至还能够把多余的衣物交给糜竺,全都卖出去,到时候又是一批钱财。  

至于第五个送五个村民,李荨昆表示没啥用,自己现在不缺平民,十点单位的村民,自己想要的话,勒紧裤子能直接干出来大几十万人!  

阿兹特克,唯一的纯步兵民族,有替代骑兵的鹰、狼战士,替代炮兵的长弓战士等一大批新颖而精锐的兵种。  

阿兹特克不是像其他民族一样把军事建筑划分为军营/马厩/炮厂出三类军队,而是划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  

平民军营出造价低廉、训练快速的弹弓手、狼战士、美洲虎长矛手,贵族军营出高质量高造价的鹰、豹、长弓战士。  

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诺奇,故又称墨西哥人或特诺奇人,使用纳瓦特尔语。  

阿兹特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岛上,11世纪开始迁移,根据传说,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如果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  

1325年,他们在首领特诺克带领下,在特斯科科湖的两个岛上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城。  

“伟大的羽蛇神,您的仆人蒙特苏马向您奉上最真诚的祈祷。”  

蒙特苏马,是帝国时代征服者中,阿兹特克人的领袖,虽然后来凉凉了,但是那是因为他的错误指挥。  

如今他效忠的是李荨昆,怎么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