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抵达长安(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长安城数日来城外的三千军卒一直对长安施加着压力,贾逵不得不下令四门紧闭。  

传闻荡寇将军贾穆正在偷袭郿县成宜部的老巢,贾逵以为围兵会很快退去的。可是一连好几日后,并不见有丝毫退兵的迹象,反而城门戍卒惊恐的发现,成宜在不断增兵。  

这种情况让贾逵心中倍感焦急,当初贾穆传令坚野四壁,他以为只要忍耐片刻就可以了。可是随后杨修来到了长安,根据当时的局势对郿县进行推算的结果,让贾逵心中不免担忧起来。  

杨修认为郿县局势并不见得有多么乐观,所以在认真考量后,杨修率领王双的两千飞熊军前去支援贾穆。  

而贾逵则继续镇守长安,执行贾穆的坚野四壁的策略。原以为只要紧守长安等待贾穆回归的贾逵,却突然发现了长陵、杜陵有的兵马压境,他也有些惶恐起来。  

若是说起长安城的防务,当今天下都是数一数二的,可问题就在于如今的长安城极有可能产生危机的并不是城外,而是城内。  

连日来的闭城已经让城内的流民开始躁动不安,他们原本就是饿的两眼发绿,想要获取粮食才进长安的,如今不仅不没有吃的,官府反而将他们出城的门路堵住了。  

因此城内今日来已经有数个小股流民开始聚集在城门下闹事,对此贾逵只能选择镇压,然而这终究不是办法,没有疏导的话,所有的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的结果是不可估量的。  

贾逵忧心忡忡,如今城内除了当初的两千兵卒和后来胡车儿带来的两千原孙资兵卒,就没有其他多余的人了。  

杨修从郑县出来的前提是将孙资置换了过去,贾穆当初和他说过此事,因此杨修、孙资都多大排斥。于是在基本稳定郑县后,孙资便去接替了杨修的班。  

而为了增加贾穆在关中的战斗力,在杨修连蒙带骗的恐吓后,确保郑垨与刘雄不会敢起异心,杨修将胡车儿及其一千部曲也全部带了出来。  

同胡车儿抵达新丰的时候,成宜与程银的联盟还并没有爆发,于是杨修又将胡车儿带到了长安。  

而后在长安城中,了解的所有情况后的杨修,最终决定领着王双两千飞熊军去看看贾穆。也就是说,时下长安城中四千多,留将有贾逵、王方、胡车儿;新丰城中有五千兵卒,留将有胡封、马玩、候选;王双手中有两千飞熊军。  

一千随王双一起同杨修一起攻击槐里,剩余一千跟随贾穆一起留守郿县。  

虽然各地的兵卒配置看上去是足够的,但那是在没有发生变故的前提下。  

眼下,成宜联合程银对长安与新丰同时围攻,梁兴、张横同时兵出蓝田、新丰对长安实行威慑,然而针对这样的情况,长安内有流民隐患,新丰内有候选、马玩不稳定因素。  

两座可以说对贾穆而言,举足轻重的城池,都隐隐的有些岌岌可危的态势,这样让所有人都心中忧虑无比。  

贾逵已经在长安城里动用了好几拨戍卒进行血洗流民了,然而还是禁不掉他们的哄闹,尽管他知道长安城中有潜在的豪族藏在背后暗施手脚,但他却无可奈何,只能屈从。  

然而这终究是饮鸩止渴,一旦矛盾爆发长安恐怕将会毁于一旦。贾逵知道,杨修也同样知道,所以当他攻占槐里后,从那里听到长安有大战的消息后。  

毫不犹豫的随着王双一同奔赴长安。  

于此同时,新丰城中的张既也是一筹莫展,皱着眉头张既独自一个人坐在署衙中,手里捏着从长安送过来的消息,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原以为程银发兵攻打新丰,可以向长安那边寻求帮助,却不料长安的局势比新丰还要危机,城下有成宜围困,南北有梁兴、张横施压,城内还有流民作乱。  

而新丰城,张既主要担心的还是马玩与候选二人才投靠贾穆不久,怕他们见程银来势汹汹心中惊惧下,受程银蛊惑来个里应外合就麻烦了。  

考虑了许久,张既还是让胥吏前往军营悄悄的将胡封请过来,毕竟新丰的守军原本都是他的麾下,只要他能辐射自己的威慑,马玩、候选反叛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盏茶的功夫后,胡封从军营匆匆的赶到新丰署衙。甫一进入大堂,便瞧见张既深皱着眉头,坐在案几后,出神的思量着什么。  

缓缓上前,胡封拱手作揖施礼:“张君,你唤我?”  

“啊!胡将军来了!”闻声抬头,张既恍然看向行礼的胡封,连忙起身上前抓住他的手臂,心有忧虑询问道:“城防事宜将军布置的如何了?”  

“末将已经令三军披甲,戈不离手,五百人驻守城墙,每半日乱换一岗,减少士卒们因为长久站立的疲劳而心生松懈!”  

“有将军如此,某也可安心许多了!”手掌紧紧抓着胡封,张既忧虑的面容上,露出少许的欣慰之色。  

见张既这副样貌,胡封也是心中生疑,不由开口轻声询问:“末将观张君面容憔悴,可是长安回传的消息并不是很好?”  

“唉!长安被成宜、梁兴、张横三部合围!”  

“什么!”瞬间眸框大睁,胡封震惊不已,盯着面前的张既不可思议道:“三部合围,那岂不是我新丰期待援军无望了?”  

抬起眼睑默默看了胡封一眼,张既默然点头。当下,胡封的表情也瞬间冷漠了下去,他此刻终于张既为什么会这么忧愁了。  

郿县有五千兵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