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陈年往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年王允蛊惑吕布刺杀董卓时,李傕郭汜尚在山东寇掠。闻听消息,首先想的便是四散逃命。  

而贾诩却建议联合诸多西凉散部,返回长安,为董卓申冤。  

等到了长安后,西凉军再次势压朝廷,重新夺回话语权,李傕、郭汜则代表着西凉势力再次站上了朝堂。  

可是相比于董卓,他们就是纯粹的莽夫兵匪。若不是贾诩一直从中周旋,长安朝廷早便毁了。  

可是再好的周璇还是不能弥补,权力日益膨胀所带来的欲望。  

终于,李傕暗中使胡封杀了樊稠,夺了他的兵权,郭汜心中惊惧,公卿们的谋划逐渐起了效果。  

天子想要东归,于是在众文臣的怂恿下,李傕、郭汜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二人围绕长安攻伐不休,彼时便招徕了屯守弘农的张济,来劝说二人罢兵。  

于是在互换了人质之后,李傕便同意了天子东归,由郭汜、张济、杨奉、董承等人护送往弘农。  

途中,郭汜却忽然变了卦,想要挟持天子及公卿,掌权。事情败露,被杨奉等人击溃,逃窜。  

后来,郭汜唆使李傕、张济追回天子车架。或许初时李傕势大,想学袁绍划地称王,但失去天子的他,却什么也不是,终将任人宰割。  

而天子一旦脱离李傕掌控,就将意味着大汉朝廷开始摒弃这股关西的凉州势力。  

贾诩也正是在天子东归之时,离开了李傕。  

最终,追击天子的李傕等人,还是被杨奉邀请的河东白波援兵给击溃了。随后天子渡河入河东暂居安邑。  

至此,正式宣告李傕代表的凉州势力即将彻底退出汉庭的舞台。  

其实按照历史上来说,正是这次东迁,被曹操抓住机会。让朝廷的势力由关西集团转变成山东集团,继而孕育孵化出后来的曹魏政权。  

然而对于眼下的李式来说,令他恼怒的也莫过于郭汜的反复了。若不是郭汜的争权夺利,若不是郭汜想要掌控天子,何以会让天子脱离李傕的掌控呢!  

于是在此次阆乡围剿流寇后,听闻郭汜也掺和进来,李式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对郭汜宣战。  

阴沉着面容,李式扫视着下方诸将。这一战,让他损失惨重,不仅半点好处没有捞到,反而还差点被困死。  

“胡校尉,今日之战,你有何话说?”面无表情的盯着胡封,显然胡封这次的作战,并没有让他满意。  

“属下作战不利,甘愿受罚!”  

“哼!”斜眼冷哼了一声,李式没有多说什么,然而意思已经足够明显,他怀疑胡封没有尽力,“胡校尉下次若遇到强敌,大可让本将自行出马,无需强撑!”  

微微皱眉,贾穆觉得李式在迁怒胡封。然而想到先前路遇的流寇,贾穆也沉默了。  

“中郎将,今日胡校尉对敌之悍卒,须臾间确实难以克胜!”终究,贾穆还是忍不住开口。  

“哦?”瞬间神情一冷,李式右肘撑着案几,身体微微前倾,盯着贾穆,良久,忽然莫名笑着谓众人道:“差些忘却了,今日若不是伯肃临阵果决,我等恐都战死了!”  

继而,抬手一挥,道:“本将一向赏罚分明,今日贾穆大功,赐贾穆校尉,统领八百骑卒!”  

再次换左手肘撑着案几,李式眯着眼眸盯着贾穆,幽幽道:“希望伯肃下次好生查探消息,不要在让本将被伏了!”  

心神轻颤,明显,李式还是怀疑他与贼寇勾结!  

悄然拧眉瞄了李式一眼,贾穆不动声色,拱手谢道:“谢中郎将赏赐!”  

“无妨!你应得的。”淡然摆手,冷冷的晲了眼贾穆,李式幽声道:“文和公之子,也可向善。”  

李式终究因为火烧百卒的事,开始排斥他了。  

人往往都是这样在面临困境时,选择自保会无所不用。而当脱离困境后,那个替其狠毒的人,却会被唾弃。  

人性的伪善与丑陋。  

接着,李式便没有再多言,转而对其余众将勉励一番,约定日期,再发动对郭汜所部的围剿。  

缓缓退出署衙贾穆行走在前,忽然感觉有人靠近,扭头一看却是胡封。露出笑容,行礼问好后,二人一同前行。  

“贾校尉还请不要心存芥蒂,中郎将便是这般性格的人!”胡封率先宽慰起了贾穆来。  

幽幽看了眼胡封,贾穆却是意味深长道:“中郎将其人,远逊其父。”  

动作一怔,胡封顿了顿,没有说话。  

见状,贾穆却是继续说道:“只可惜,英雄亦有迟暮之时,属于大司马的时代即将结束!”  

“伯肃此言何意?”面色悄然凝肃,胡封停下脚步盯着贾穆。  

“唔?”面含笑容,贾穆亦停下脚步,伸手替胡封理顺了肩甲褶皱的衣襟,浑然无谓,道:“大丈夫岂能久居庸人之下!自提三尺剑,可立不世功业!”  

说完,拍了拍胡封的肩膀,贾穆自顾转身离去了。只留下茫然愣神的胡封矗立在原地。  

湖县城中大营郭汜在天子东归时,挟持不成之后,先是退守终南山,而后附庸李傕才卷土重来的。虽然如今的兵势远不及李傕,但是郭汜依然还是觉得自己依旧是那个威势煊赫的车骑将军。  

左手持刀,右手握布,郭汜默默的擦拭着手中的精炼宝刀。良久,抬起刀锋侧着光线,郭汜眯眼瞄了瞄刀面,兀自道:“这么说李式那小子已经准备好要对我动手了?”  

“是的。”微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