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君臣相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弘治帝朱佑樘醒来,要召见几位大学士入殿。  

于是乎,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等依次入殿。  

咳咳…  

此时的弘治帝朱佑樘较之前的脸色有着极大差异,先前尚有红润之色,可如今,脸色苍白,整个人都显得无力。  

张皇后扶着陛下缓缓坐起,极为吃力,却未让宫人伺候着。  

见着病重的弘治帝后,刘健几人拜见弘治帝。  

弘治帝朱佑樘欲要说话,却又是一阵急促地咳嗽声,待得摊开手掌,掌心有血。  

看来,朕的病,已无药可医。  

天意如此,何须强求。  

弘治帝朱佑樘在心中摇头叹息,面色却不凄凉。  

“陛下,刘健大学士、李东阳大学士、谢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大夏等人都已来了。”  

弘治帝朱佑樘摆摆手,示意自己已知晓。  

张皇后退往一侧,躬身静静听着。  

“诸卿,都来了?”弘治帝朱佑樘开口。  

诸臣拱手回道:“臣等,拜见陛下。”  

弘治帝几乎已经有些看不清来人是谁,可他还在努力睁大眼睛。  

“好,好。”  

待了一会儿,弘治帝朱佑樘又道:“朕身体有恙,且久病不医,能够活到今日,已实属侥幸。”  

哗!!  

群臣下跪。  

“陛下!!”  

弘治帝朱佑樘惨笑,接着说:“诸卿不必多说,朕,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知道。”  

“方才,御医也告知朕了,此次,回天乏力。”  

这就等于宣判了弘治帝朱佑樘的死期。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斗天,斗地,斗人。  

终归斗的是自己。  

可笑之前朕一直未曾看清这层薄纱,直到死到临头才晓得大理。  

“先帝也教导过朕,要以国事为重,要以天下为重,朕想,朕这一生,兢兢战战,未曾负天下人一丝一毫,问心无愧矣。”  

直到现在,这位天下之主还在想着这些。  

几位大明重臣心中戚戚然,这样贤明的帝王,难道老天爷狠心就这般收去了吗?  

“陛下是贤君,是心系大明子民的君主,大明在陛下的带领下,愈发强大。”刘健不忍这位帝王如此悲凉孤独。  

弘治帝朱佑樘听到这话后嘴角上扬着,笑着,乐着。  

“刘卿家,这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你敢于直言,敢于革新,推动政务,朕记得,若无你的相助,朕这皇帝位,也稳不住。”  

此话,绝对是对一位臣子的最大褒奖。  

刘健匍匐在地,陛下呀!!  

接着,弘治帝又看向李东阳,对着他道:“李卿家,你近前来。”  

李东阳朝前迈出数步。  

弘治帝看着也已年迈不堪的这位老臣,犹记得,他已上奏请病辞退过数次,却次次被朕驳回,也是难为了这位老臣子了。  

“李卿家,对朕,可有怨言?”  

李东阳胡子颤抖,他…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怨言。  

“陛下,臣,不曾有怨言。”李东阳一字一句的咬牙说道,字字清晰,字字清明。  

弘治帝朱佑樘听后,声音大了些。  

“好。”  

“李卿家,朕没看错你,朕记得,你有痔病,久坐不得,以后,朝会时,准许李卿家在朝殿之上自由走动。”  

这是一项特权,很大的特权,可谓是殊荣。  

李东阳颤颤巍巍,对着弘治帝双目流泪,道:“臣,谢陛下,隆恩!”  

确实是隆恩,大恩。  

“也多为太子出出谋略,太子年幼,少不经事啊。”  

弘治帝朱佑樘担忧着自己的儿子朱厚照,这孩子,好动活泼,着实不是做一块好皇帝的料子,可却又有着孝心,也足矣。  

李东阳领命。  

“谢卿家呢?”  

谢迁快步走了过去,体型高大的他立马出现在皇帝的视野中。  

“陛下,臣,在这里。”谢迁声音洪亮。  

弘治帝看着谢迁,这位大明重臣,能言善辩,朝中甚至还有着此种调侃: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说的便是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人,也由此可见此三人的才能。  

尸位素餐,不存在的。  

朝中只要有着此三人,那便乱不了。  

今日,弘治帝就是要为太子朱厚照铺路的,他要让此三人辅导太子亲政。  

“谢卿家步伐稳健,矫捷,是我大明的福分。”  

谢迁跪地,“陛下,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为大明鞠躬尽瘁。”  

哈哈哈…  

果然,谢迁谢卿家口才了得,是我大明的幸运,是朕这位皇帝的幸运,也将会是太子的幸运。  

“朕不需要你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朕要你护着太子,辅佐太子,助太子一臂之力。”  

弘治帝盯着谢迁直接将托孤之话说了出来。  

众人惊恐。  

谢迁面对弘治帝,面色不改,只是稍有难过之色。  

“陛下且放宽心,臣在,大明在,臣不在,大明犹在,太子,臣将毫无二心,倾囊相授。”  

有了谢迁这句话,弘治帝朱佑樘就放得了心。  

“刘大夏刘尚书来了吗?”  

刘大夏,祖籍山东东平,先祖乃是刘宝,宋高宗时任都统制,随岳飞杀敌。  

在弘治年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他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