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崇王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看不惯的人要怼死他,对于看得惯的人要时刻惦念着他。  

真性情活着才舒服。  

这话对于大明朝崇王朱见泽最是合适不过。  

身为明英宗朱祁镇第六子、明宪宗朱见深同母弟、母孝肃皇后周氏的崇王朱见泽。  

公元1455年,景泰六年生于南宫,公元1457年,天顺元年受封崇王,就藩汝宁府。  

公元1505年,也就是今年,他已享有五十岁寿龄,亦可虚高五十一。  

不过,依照老王爷的意思,今年他的寿诞要定为五十大诞,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向不爱开怀大笑的老王爷今日难得高兴。  

毕竟是老朱家的后嗣,又是一位王爷,当地官员不可能视作不见,纷纷送来贺礼。  

“礼收下,人,撵走。”  

这是崇王朱见泽老王爷的原话。  

他就一外地就藩的王爷,和当地官员那般亲密作何用?  

引人猜忌不说,还有可能招致祸事。  

活了大半辈子的朱见泽对此事早就看清了。  

不过,敛财似乎成了老朱家的光荣传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财物,老王爷不取白不取。  

何况,崇王府中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呢,每日的开销也不是一般。  

为了生活大计,老王爷朱见泽也得收着。  

“是。”  

王府长史得了命令退出房间。  

过了一会儿,有王府下人禀告,说郡主来了。  

老王爷朱见泽烦扰道:“来了便来了,嚷什么嚷。”  

那王府下人小心翼翼说:“是可儿郡主。”  

听到这话,老王爷朱见泽大跳起来,“是可儿吗?可儿回来了?”  

还未等下人回禀,老王爷朱见泽便冲了出去。  

路上的老王爷朱见泽还嘀咕着:“本王的可儿终于舍得回来了。”  

黄东城搓着手,自己拐走了老王爷的爱女,每年也难得才回来一次,每次都会被老王爷骂的一塌糊涂,这次,估计也不会例外。  

朱可儿正是朱氏的名讳,当年的朱可儿可是一位美人,就是被黄东城这头猪给拱走了。  

朱氏正在王府前堂和王府的女眷打着招呼,这些年,朱氏成熟了不少,不再是当年那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孩子。  

左逢右笑,热情四溢。  

“可儿,本王的可儿啊。”  

老王爷朱见泽跑了来,找着自己的可儿郡主。  

朱氏美目一转,便看到了满头银发的父王,瞬时泪如雨下。  

远嫁金陵城,朱氏数年才会回得王府一趟,她心中满是父王的影子。  

朱氏清楚的知道,父王有多疼爱自己,他从来不会顾及王爷身份,带着自己到处游玩,还让自己骑在他的脖颈之上。  

由此可见,老王爷对这位爱女是多么的疼爱有加。  

不知不觉,过了这么些年,朱氏也早已为了人妻,更是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年一年又一年。  

当年英俊威武的父王早已消失不见,大肚腹,银发丝,眼睛之中充满了一种浑浊。  

这又如何不让惦念老王爷朱见泽的朱氏心疼呢。  

“父王。”  

朱氏再一次投在老王爷朱见泽的怀抱之中,享受父女俩的温情,这也是王府多年未见过的情景了。  

看着此情此景的王府众女眷,感慨道:“也就是可儿郡主能够让王爷这般失态了。”  

“是呀是呀,今日恐怕是王爷最高兴的时候了。”  

“孩子们回来一趟不容易,今日若不是王爷的寿诞,指不定还得哪天才能齐聚呢。”  

王府王妃,也是朱氏的生母,荣氏笑吟吟说道:“看到你们父女俩,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朱氏笑哭啼着,看着众人,也不觉失礼,这可是她的特权。  

“父王,你老了,你看,你满头的黑发都快没了。”朱氏噘着嘴。  

黄东城躲在一侧瑟瑟发抖,夫人的威力还是这般巨大。  

老王爷朱见泽哈哈一笑,豪气的挥挥手,道:“人老了,心年轻着呢,今日本王的可儿郡主回府,为本王庆祝寿诞,本王高兴。”  

“什么事这般高兴呀?”  

崇王府老王爷长子长子朱祐樒、次子朱祐桓、三子朱祐椐联袂到来。  

“儿子…”  

“朱祐樒。”  

“朱祐桓。”  

“朱祐椐。”  

“祝父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眼见王府三子到来,老王爷回复一派威严之相。  

“行了,都起来吧。”  

三人起身。  

老王爷朱见泽瞧着三人,没好气道:“你们三兄弟倒是私下商议的好,一并来给本王贺寿。”  

长子朱祐樒笑着说:“父王,今日是您的五十寿诞,我们怎么也得商议一番,不然,外人还以为我们三兄弟不合呢。”  

王府中事多非议,稍有不慎就会落得外人把柄,此三兄弟自然也得小心应对。  

老王爷倒也同意,生在皇家,就得聪明些。  

次子朱祐桓倒是问道:“刚刚在前面就听得父王大笑声,不知刚刚这里发生了什么高兴事,说出来也让我们高兴一番。”  

“极是极是。”  

三子朱祐椐插嘴。  

老王爷端坐下,喝了口茶,说:“今日虽是本王的五十寿诞,本王却没让外人进来,今日来此的都是自家人,就不必去管它世俗的规矩了。”  

这也是老王爷心中的最真实想法。  

外人一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