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 西式战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吃过早饭,黄慎起身,今日,要去参加西浦牙人新船队的入水仪式,也是黄慎第一次抵近观察西式战船的机会。  

不容错过。  

安排了老黑熊二留守五大区,防止别的大区趁机搞事情。  

走出水泥屋的黄慎看到夏言蹲在地上。  

这个家伙。。。  

黄慎踢了他两脚,夏言跳了起来。  

“黄管事。”  

夏言有些急促。  

黄慎对着他说:“走吧。”  

“啊?”  

夏言很惊讶。  

“你不是想去看看西浦牙人的船队吗?走吧。”黄慎看着欲遮掩的夏言。  

夏言羞愧,原来,黄慎都看出来了。  

路上,夏言不禁问了出来。  

“黄管事,你是怎么知道我想要去的?”  

“昨日,你就不停地打听这事,连水伯都看出来了。”  

夏言挠挠头,自己…有这么明显吗?  

来到大都督府,黄慎看到了久违的老朋友,黑寡妇,南野井二,普利,以及,仇视自己的陈无生。  

只是,现在他们谁都不敢放肆。  

等了大约一刻钟后,威尔走出了大都督府,不多时,管理戈尔达的查理德也走了出来。  

一众人直接奔向码头。  

戈尔达临海,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翻越过守卫森严的山脊,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海面出现在众人眼前。  

远远看去,海面上波光粼粼,景色美好。  

黄慎视力超人,他率先找到了位于港口的西浦牙的船队。  

等到走近一看,足足有着五十六艘船只。  

说起海上之事,大明朝开朝之后并不弱,相反,还很强,强的很。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他所带领的船队所向披靡,利用当时的牵星术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并能保持充足的淡水。  

那时的航海者就已经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  

据史料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就达200余艘,最大的被称作宝船,长151米,宽6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承重高达800吨,可同时容纳上千人。  

当时率领的不仅仅只有福船,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战船如蒙冲、斗舰、游艇等。  

每一种都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这些各式船只给了郑和极大的方便,让他率领的船队不仅仅只是进行贸易,还可进行海上作战。  

例如永乐三年,1405年,海盗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最后却被郑和率领的大明官兵击溃,落得个身死下场。  

那时候郑和的船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在东亚一带更是呼风唤雨。  

带着强大的船队,强大的武力,穿梭在东亚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名称瓷器、丝绸、茶叶等贸易。  

这也间接说明,稳定的贸易需要强大的武力做支撑,不然,一切犹如水中月,不可捞。  

黄慎观望着西浦牙人打造的这些战船,视觉上绝对震撼,尤其是那侧舷露出的炮窗,当黑黝黝的炮筒从里面露出头的时候,才是它恐怖威力被发现的时候。  

西浦牙人打造的战船小而精巧,木材也是使用的戈尔达山上的土著木,大些的战船长约60米,宽约20米,承重则是不详。  

跟在黄慎身后的夏言也是看呆了,毕竟是他第一次见到西方新式战船,和大明朝的船只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五十六艘,五十六艘战船在港口排列开来也是恐怖至极。  

颇有一番气势。  

而这些,这些战船,将来将会为西浦牙国开疆拓土,却是由上万奴隶打造出来的。  

殖民主义,果然无本万利。  

所有人都在惊叹着,惊叹西浦牙人的实力强劲。  

身为戈尔达管理者的西浦牙皇室查理德大都督自然与有荣焉,他昂首挺胸。  

今日,就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刻。  

只要将这些战船开回西浦牙国内,查理德倒要看看,谁敢说不从?  

“大都督,勇士们都已准备好了。”威尔站出说道。  

查理德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吧。”查理德搓着手,“本都督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威尔应了一声,然后令人吹响号角。  

船队下水,开始了它的征程。  

众多号角齐鸣,鼓声雷动,冲天煞气。  

倘若是一般胆小的人在这里,想必会被吓尿了裤子。  

扬帆,起航。  

一艘接一艘的战船升起风帆,然后慢慢滑动。  

一艘,两艘,三艘…三十三艘。  

剩余的战船,由于西浦牙人短缺,并没有足够的船员可以驾驶它们离开港口,只能被迫停在这里。  

不过,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将它们开走。  

陈无生,南野井二,黑寡妇,普利,他们都已不是第一次见识这种场景,心中虽有波澜,却掩饰的很好。  

而黄慎,绝对头一次经历,表现的却比他们还要镇定。  

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他的面不改色。  

可是,谁又知晓,黄慎见识过的巨舰比这大得多,海里游的,海底游的,天上飞的。  

对于这点阵仗,就犹如二踢子遇见了火炮,不值一提。  

见识,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它的本身。  

黄慎拍了一下夏言,夏言浑身抖了抖,回头望着黄慎。  

“别忘记了,我们的老祖宗,从汉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