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挽天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税赋变革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是选定了以京畿为中心的几省之地推行税赋变革。

朱厚照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桓、王阳明的身上,斩钉截铁的道:“李卿、王卿听旨!”

被点名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左侍郎,此人也算得上是户部除了户部尚书之外的二把手,对于户部的情况绝对算得上是了如指掌。

可以说大明几乎一半的田亩、丁口都被人给隐瞒了下来,这是何等的利益。

既然鞑清能够靠着税赋改革硬生生的打破胡虏无百年国运的诅咒,那么靠着税赋改革为大明续命想来没有什么问题吧。

一场波及大明的动乱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就是不知道那些人在他一步一步的逼迫之下,究竟什么时候才会跳出来反抗罢了。

如今听了天子的话忙上前一步恭敬的冲着天子道:“回陛下,最近一次全国性的丁口、田亩清查乃是弘治四年,至今已有近二十年……”

朱厚照皱了皱眉头,打断程远的话道:“朕问你我大明究竟有多少丁口、田亩。”

不得不说雍老四税赋改革真的是为鞑清续了上百年的国运,要知道康熙末年,雍老四从康熙手中接过的可是一个烂摊子,户部亏空数百万两白银,天下官员贪腐成风,如果说换做是那位十全老人上台的话,只怕鞑清就真的有可能直接亡在其手中,步了蒙元之后尘了。

就听得朱厚照开口道:“朕命伱们二人主持税赋改革之事,将税赋改革彻底推行天下,彻底清查天下田亩、丁口,无论是涉及任何人乃至皇族也一并清查,朕要清楚地知晓我大明到底有多少田亩、多少丁口。”

听了程远的话,朱厚照眼中闪过一道厉色,最后似笑非笑的看着在场一众官员道:“不曾想我大明最近一次田亩、丁口清查竟然是在父皇在位之时,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二十年时间过去,无论是他田亩还是丁口数量必然发生了变化。”

说着朱厚照缓缓道:“田亩、丁口乃是国家之根基所在,我等居于庙堂之高,若是连大明拥有多少的田亩、丁口都不清楚的话,朕这位天子岂不是太过失职了。”

似乎是听出了天子话语之中的火气,程远忙不迭的道:“弘治四年清查,我大明共计有田亩四亿一千三百八十余万亩,丁口五千三百四十余万。”

深吸了一口气,强自压下了内心之中的火气,就听得朱厚照冲着其中一名官员沉声道:“程远,朕且问你,户部存档之中,我大明共计有田亩几何?丁口几何?”

诸如杨廷和、程远、刘宇等官员看着这一幕丝毫没有站出来反对的意思,反倒是一副冷眼旁观的架势。

李桓同王阳明对视一眼,躬身拜了拜沉声道:“臣等领命!”

王阳明闻言,当即上前一步冲着天子便是一礼道:“陛下,臣祈请陛下下旨,趁此税赋改革之机,清查天下田亩、丁口。”

这也不奇怪,放眼历史,每一次有名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不久前李桓带回来的关于玉田县区区一个地方县的田亩、丁口数据让朱厚照清楚的意识到大明根基究竟败坏到了何等的程度。

单单是从玉田县清查出来的结果来看,那可不是瞒报几成的问题了,而是拦腰斩,而且玉田县距离京城还不算太远,算不得天高皇帝远,至少皇权还有几分影响力存在。

如果说李桓真的放了玉田县那些官员的话,那才是真的让天子感到奇怪呢。

看着李桓那一副坚毅的神色,朱厚照忽然之间深吸一口气,脸上绽放出笑容道:“爱卿所言甚是,为了天下百姓能有一条活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纵然是天下皆反,朕也会同爱卿站在一起,支持爱卿将变法推行下去。”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厚照的脚步停了下来,脸上带着几分凝重之色,显然朱厚照对于税赋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心有疑虑。

不过如今朱厚照却是将高凤等人打发的远远的,让这些人缀在身后十几丈外,只同李桓二人缓缓前行。

看着朱厚照,李桓一脸正色的道:“陛下大可放心,若是能够用一时的动乱,换取我大明数百年的国运的话,臣以为可行。”

然而靠着税负改革,从康熙末年国库亏空到十全老人继位,雍正这位被天下文人视作暴君的帝王却是留给了十全老人一个盈余五六千万两的充盈国库。

如今李桓归来,朱厚照只看李桓带回的那一箱子的黄册便与李桓心有灵犀一般,不等李桓开口请求便直接当着在场一众人的面宣布将税赋改革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彻底施行。

任何一次改革归根究底便是一次利益的分配,涉及利益可不是过家家,一个不小心那可是要出大乱子的。

待到一众人离去,被天子特意留下来的李桓此时则是陪着朱厚照在御花园当中散着步。

正是因为知道李桓接下来一系列的变革直奔着那些地方上的豪强、士绅、官员乃至皇家宗亲以及勋贵,可以说天下间的既得利益者,李桓要得罪一个遍,朱厚照才显得那么的担心。

甚至朱厚照等了一会儿都不见人出来反对,不禁讶异的扫了杨廷和等人一眼,就看杨廷和等人一副低眉顺目的模样,压下心中的讶异,缓缓道:“诸位卿家若是没事的话,且退下吧。”

显然朱厚照是被李桓所爆出来的数据给惊到了,虽然说朱厚照早有心理准备,知道地方上瞒报丁口、田亩早已经是常态,但是在朱厚照看来,地方上的那些人就算是瞒报丁口、田亩也会有一个度,能够隐瞒个几成便已经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