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万国来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燕云无地民夫太多,来光当兵吃皇粮的,就有十二万。  

大离以前打仗,只有少数骑兵,加大量步兵。  

这回不同了,二十五万伐梁大军,全是骑兵。  

高机动作战部队啊。  

这回大离方面的统兵大元帅是杨再兴。  

岳飞和韩世忠这两大神将全部镇守旧地。  

岳飞升了太尉,韩世忠升了京兆尹。  

项羽、吕布、蜀汉五虎将、共计一百多个历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将,全成了杨再兴的副手。  

这帮系统召唤的猛将永远不会背叛,杨再兴这种性格的人,一旦被收服,也不会背叛君主,军队交给他们,放心。  

这二十五万大军,似黑云锦缎,杀入大草原。  

辽东没有重镇,全是大草原,有些地方连城墙都没有。  

梁国和景国有这个自信,论起骑兵作战,他们谁也不怕。  

他们有信心碾碎一切对手。  

现在他们被杨再兴碾碎了。  

第一战,抓获前来劳军的梁国皇帝的御弟,处斩。  

这家伙到了刑场上,说了句:“十多年不离老窝,只离一次就被捉住,真他娘的晦气。”  

然后就被斩了。  

十六万守军,全被杨再兴的二十五万骑兵追杀的鬼哭狼嚎一般的逃命。  

有些逃到大河边,干脆骑马往河中逃命。  

水性不好的直接淹死了。  

九个月后,杨再兴夺地万里。  

梁国皇帝率众出降。  

杨再兴刻石勒碑,纪念此次功勋。  

皇帝派五虎将镇守辽东。  

杨再兴升左仆射。  

另一个名叫柳升的将军,因连年积功,封右仆射。  

至此,梁国和景国这两个最强大的敌人,全灭。  

梁国皇帝被押到离都,赐以宅院。  

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为了不引人注目,每日读书颂经,不做任何犯忌之事,最后得以善终。  

姚皇后所生的太子八岁那年,史斌为他延请国内最好的老师。  

这些人全是饱学之士,并且人品绝佳。  

陈枫身居高位,不狂不傲,对百姓有仁爱之心。  

史斌让太子呼他为相父。  

现在的大离皇帝史斌,真正的做到了万国来朝。  

来自波斯、大食、天竺等国的使者络绎不绝的来离都朝拜。  

因史斌结束战乱,重建秩序,把义门陈的家风推向全国,把自己的法治理念推向全世界,各国使节代表国君,表示愿奉大离皇帝陛下为天可汗。  

史斌深深体会到成为千古一帝的自豪。  

自从回到古代起,今天是他最快乐的一天。  

但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有多重。  

人家不可能白让你当天可汗。  

当各国之间有乱战之事,你这天可汗得负责整理秩序,必要时,你得出兵平叛。  

职位越高,责任越重。  

大离皇宫御厨为款待各国使节,准备了丰盛的太牢宴。  

大理和交趾全成了大离的属国。  

没多久,出岚国也成了大离的属国。  

每有新帝登基,都先向大离皇帝禀报。  

两大经常挑事的强国被史斌灭了,各国之间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和平。  

现在的大离,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强国了。  

人民生活安乐,无战乱之苦。  

大离不主动攻打别国,也没有哪个敌国敢主动惹它。  

这些使节团见识了大离朝的山河壮美,在大离待了半年也不愿意离去。  

这些使节中,有的是只派使节,有的是派大员,还有是派王子。  

更有甚者,是国王本人充当使节!  

安息国的使节就是国王本人亲自带队。  

这位老先生流恋大离的山水美景和自然风光,流连忘返。  

第六个月的时候,竟然生病了,病的很重。  

他们的郎中治不好,赶紧来大离皇宫求救。  

史斌非常重视,亲自派出国内最顶级的御医前往医治。  

然而,人的寿数是天定的。  

到了弥留之际,药石有何用?  

阎王让人三更走,谁敢留人到五更?  

老国王花白胡子一大把,到了大限将至的时候,反而特别洒脱,一点也不烦恼。  

但他派从人到礼官处,请求死后不要把尸身运回安息国,老国王想葬在大离朝!  

可见他有多喜欢大离朝!  

也从侧面说明,史斌通过他的努力,把大离朝治理的有多好。  

吕氏当政时,摇摇欲坠的大离朝,可是所有敌国的笑柄。  

现在却强成这样。  

礼官哪敢怠慢,赶紧上报陈丞相那里。  

陈丞相再怎么见多识广,也是生平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天哪,外国君主竟然想葬在我们大离朝!”  

他思来想去,说:“我不能决断,还是上报到皇上那里吧。”  

史斌接到奏折,深深的为自己有机会把大离朝建设的这么强大而感到自豪。  

他批复了奏折,准许安息国君主葬在大离的土地上。  

他亲自接见了安息国使节,告知他们这一消息。  

“仁慈的天可汗陛下,我们感念您的恩德!可是,敝国国君,要以何礼下葬呢?”安息国使节问道。  

天可汗这一称号,只有李世民大帝这样的绝顶高人才得到过。  

现在史斌也得到了。  

安息国使节的问题很有深度。  

好歹是一国之主,总不能以平民之礼下葬吧。  

那么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