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出兵燕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梁和大离是不可能停战了。  

梁国皇室成员被俘后,皇帝连派使者带上重金去离都,要求史斌不管要多少钱,只要能放人就好。  

使者一派出去,他就紧张害怕了。  

要钱没事,但如果史斌要土地怎么办?  

给还是不给?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史斌抓到梁国皇室贵族后,全斩了。并且没收全部财产,充作军费。  

悬首离都,鼓励自己这一方的将士:“敌人再强大也没什么了不起,全是纸老虎。咱们不怕他们。”  

充当完示众材料,以贱藉下葬。  

使者在路上听说这个消息,赶紧原路逃回了。  

大梁想和人家谈,人家史斌根本没兴趣和他废话。  

人家连宣战的程序都没有,直接开打。  

大离军,主帅是萧飞。  

他率军十二万,乘船攻岸。  

燕云之地,和大离朝,有一条大河隔着。  

这大河是燕云的天然屏障。  

燕云的河岸太宽,易守攻难。  

如果双方实力差不多,大离军,是没什么机会攻破北岸的。  

然而大离朝,有世界第一的火药技术。  

萧飞无法登岸,就远程放炮。  

有时放猛了,甚至把自己人的船放着了。  

扑灭火,搭上救生船,接着放炮。  

敌军派出侦查船,前来查探敌情,副将柳升一炮轰过去,连人带船给他炸烂了。  

对岸敌军太多了。  

燕云都丢了百年之久了,养马宝地,自己人珍惜,敌人当然也珍惜。  

他们在这里修筑了坞堡,塔设了大量暗桩,和水下粗铁锁,阻拦大离船只前进。  

萧飞无法前面,就放炮,射箭。  

虽然每次都能打到人,但是直到火药打光了,也无法登岸。  

那就射箭。  

可是敌人的抵抗太顽强了。  

他们是死也不肯放弃这个游牧宝地。  

他们的坞堡非常坚固,中了炮,就抓紧抢修,靠着各种手段,居然阻止萧飞数月之久。  

但这并不值得庆幸。  

如果洛阳不在大离手中,在大梁手中,或是在任何一个敌国手中,对大梁来说都是好事。  

但现在洛阳确确实实在大离手中。  

洛阳形胜之地,有山有水。  

无法从濮阳码头出兵打下燕云第一个港口,这对大离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现在梁国君臣甚至严重怀疑:“史斌可能根本就没打算强攻燕云!”  

萧飞的人,目的只是为了吸引住敌军火力,拴住大量兵力在岸边。  

而狄烈和武松率兵十五万,从洛水登岸,到达并州南端。  

那地方的地形无法大量驻兵,几百炮下去,守兵就干趴了。  

大离军走山道,夺下上党,封锁向北的山路,阻止梁军入内!  

然后架好大炮,强攻壶关!  

壶关再结实,也禁不住一百炮。  

甚至都不到一百炮,壶关陷落。  

大离军出壶关,从背后杀至码头,不方便用大炮了,用火铳!  

五万根火铳,这是大离朝的全部家当了。  

史斌把这么多火铳一次性全部交给狄烈!  

燕云重地,大离是非夺不可!  

岸边敌军天天被萧飞射,连睡觉都魔怔了,身边没盾就睡不着觉。  

现在好了,前面射,后面挨枪。  

萧飞一边射箭,一边清障。  

今天派人拆铁锁,明天派人卸暗桩。  

这么长时间,拆的七七八八了。  

在数十万大军前后夹击下,梁国码头驻军终于顶不住了,全线撤退。  

他们边逃边哭。  

守将自杀了。  

因为码头一丢,燕云也就难保了。  

对方来了几十万大军,不尽占燕云之地,对方不会回师的。  

这么大的罪,与其等着被皇帝杀,还不如自己快点了断。  

萧飞和狄烈、武松率军追杀败军,败军路过临漳城,都不敢进,守军也不敢开城。  

怕大离军趁势破城。  

但败军不进城,光逃走,也并不能改变丢城的命运。  

武松与萧飞他们商议道:“四个门,主攻哪个?”  

狄烈道:“将近三十万大军,还管他哪个门,围住了打就是!”  

武松道:“狄公之言是也!”  

萧飞:“那就这么打!”  

大炮响了一整天。  

城中哭号不断,守将却不敢投降。  

因为梁国的连坐法太可怕,九族连坐。  

如果战死,则不连累亲人。  

如果不行,自杀也行,也算宁死不屈,壮烈殉国。  

守将熬到晚上,水米未进,饿的头昏眼花,后来他实在熬不住了,对手下说:“儿郎们,本将准你们投降!放下武器,开城逃命去吧。”  

士兵们哭道:“将军,那您呢?”  

那将军苦笑道:“为了九族不诛,本将必须殉职。”  

士兵们哭拜于地,鱼贯而出。  

将军拨剑自杀。  

士兵开门投降。  

扔下兵器,拜倒一片。  

大离军占领临漳。  

只休整半日,萧飞留下处理善后事宜,发出信鸽,让洛阳守备官和濮阳太守往河对岸发粮,增兵。  

后续军队全部登船上岸。  

他们驻扎防守在城外,防备敌军反扑。  

一切整备停当,萧飞命令柳升起兵五万,攻取并州,自率五万,攻打平原。  

旬日间,二地皆克。  

并州粮草颇丰,皆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