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三路北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郝家那县令大哥,正在堂上审案呢。  

那架子端的,跟个皇帝似的。  

小民在风中下跪,头发零乱,像待宰的羔羊一样,哪有半点人权。  

郝县令正在强迫这帮小民交出地契,那官腔打的:  

“本官执行的是国法,  

不交,就等于违抗皇帝的旨意…”  

他干坏事,喝老百姓的血,肥了自己家,拉皇帝背锅。  

这种人不杀,史斌趁早亡国,  

别折腾了。  

这时狄公带着守夜人来了。  

郝县令把官威摆到极限的时候:“谁敢不交地契,本官大刑伺候!”  

一枪打进喉咙。  

百姓无福消受他的大刑,  

他倒是先吃了狄公的枪子。  

看那官腔打到极限,吹牛吹的正嗨的表情,好像一幅很爽的样子。  

狄公当众抄了郝县令的家,烧了他们的高利贷,有困难的,朝廷发种子,发耕牛,以便大家使用。  

之后好言遣散民众。  

百姓皆视狄公为民之父母。  

像这类案子,有狄公牵头,带着卢敬轩、陆天龙等人轮番昼伏夜出,再难查的源头,再隐蔽的恶人,也都给查出一堆。  

像郝家那案子,郝老三在外经商,郝老大在外做官,只要他不露出蛛丝马迹,难以查证。  

但只要派出足够多的人手,查的足够仔细,  

还是能把这些坏人揪出来。  

这些恶人落到守夜人手里,直接送他下地狱。  

史斌的肃贪、惩奸力度,放眼这一百年间,也是规模最大。  

其决心更大空前的决绝。  

于是无数恶人被揪出,其它恶人也轻易不敢再犯到守夜人手里,规矩多了,大离民政逐渐走向清平。  

这一年,又是大丰收年。  

从民众手中收上来的租税,加上大离皇室积攒,以及从所有贵族手中征发的粮草,够用十个月。  

足够史斌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了。  

但这场战争只许胜,不许败!  

否则粮草用尽,还得死伤无数人命,一切打回原点。  

甚至比现在还差。  

象兵现在扩到了四千人,孟获收到征召,带队前来复命。  

各路细作早已探知,雍凉敌兵最少,淮南、河南、河北兵力最多。  

史斌手下算上新招的,没有作战经验的兵,  

能派上战场之兵,共计十一万零五千人。  

良民一律不动他。  

世家大族的罪犯,一律强征入伍,戴罪立功。  

大离朝的牢狱,也全部搬空了。  

不老实呆着,犯了罪,伤害了好人,还想让朝廷养着,在监狱里躺平。  

在史斌这,这条路行不通。  

全都扔战场上去。  

废料有废料的用处。  

欺压百姓最狠的这帮人,打头阵。  

能立功,免罪。  

不能立功,以死赌罪吧。  

陈枫和狄公他俩主持全国民政,狄公主抓司法,陈枫主抓粮草。  

史斌御驾亲征,率军七万,作出攻打淮南的态势。  

早就放出风去,引敌人防备。  

而另外两路军马,一路由岳飞率领,出祁山,攻打武威城。  

另一路由郭靖率领,走子午谷,郭靖手上只有七千人。  

分到的粮食也不多。  

史斌给他的命令是,佯攻即可,遇到打不了的仗,随时撤退。  

他这支军队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敌人分兵,不是为了歼灭敌人。  

剩下的人全归岳飞指挥。  

梁国吞并景国后,和其它三国全部结成了死仇。  

因为它太贪,不肯把利益分给盟友。  

景国遗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都没停过。  

梁国越使用暴虐手段镇压,景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就越激烈。  

梁国空费军饷过亿,却不能实现在敌占区的有效统治。  

这一听大离皇帝史斌御驾亲征,梁国君主百里术慌了阵脚,急忙抽调精兵来援。  

抽少了没用,于是他抽了二十万。  

这可好,前脚刚走,后院立即起火。  

景国故老扶义安王南宫央即位,在梁国后方复国了!  

天突、桓涂、出岚三国君主收到大离皇帝史斌的亲笔书信,约定共同瓜分大梁领土,这些国家君主厚赏来使,允诺出兵。  

它们趁大离出兵击梁之际,也都各自出兵骚扰大梁边境。  

甚至连回纥、畏兀儿这样的小国也想来分一杯羹,打进大梁腹地。  

当天下第一强国有啥好的。  

徒惹所有人羡慕嫉妒恨。  

梁主在大殿上痛骂道:“史斌这贼,这时机挑的也太好了!”  

景国大旱,牧草皆死,民众没粮食吃就抢劫梁国军队。  

抢光粮食还不够,那就抢动物,骆驼也好,猎鹰也行,牛羊更是往死里抢,反正能吃的全要。  

这梁国皇帝怕军队不敷使用,又紧急征调边军抵抗入侵诸国。  

梁国皇帝本以为吞并景国后,自己会是这个世界最幸福,最有权力的男人。  

现在这个男人案头上堆满了雪片一样的文书。  

全是败报。  

本想搂着最宠爱的美人,共度良宵,结果这一看文书就看到后半夜,连饭都没空吃。  

美人等急了,埋怨他慢。  

这美人也是长的太美,所以恃宠称骄,自己吃饱喝足,等的太久了,熬的难受,丝毫不关心皇帝有多累。  

这梁国皇帝为了哄美人高兴,赶紧扔下所有文书,以疲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