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三山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红袖添香夜读书!  

但凡是个男人,或多或少的都曾幻想过这一幕。  

香炉中檀香和着女儿家的体香,似乎这是只存在于古人的某种特殊的享受。  

可来到万历六年之后,施奕文总算是知道了原因。  

这是个没有电灯的时代,晚上看书时,只能就着油灯昏暗的光线。  

最为恼人的不是油灯昏暗的光线,也不是灯里冒出来的黑烟,而是不时的总需要挑灯芯。正是这些琐事,会让人不由分离。  

古人说什么红袖添香,其实不过只是出于实用,至少有人在一旁挑灯芯,既然省得灯灭,也省得分心。  

在经历了几次夜读之后,即便是闲来无事,施奕文也少在昏暗的油灯下体会古人读书写作的辛苦。  

如果不是因为太惹眼,恐怕他早就从超市里拿个小台灯出来了。毕竟,晚上实在太过无聊,除了看书之外,就没有别的乐趣了。  

在这个没有网络的时代,看书是施奕文唯一的用来排遣无聊生涯的方法,除了空间内图书馆里的书,便他同样还喜欢买书。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会知道明朝的出版业有多么的发达,明代是古代出版史上最为活跃,最为繁荣的时期,出版商峰起,书坊林立。单就是在三山街一带,书坊不下百家,每家都出版各种图书,至于书籍的内容涉猎面极广,从经诗子集到农工百科以至朝廷律法,可谓是应有尽有。  

闲来无事的时候,施奕文总喜欢到三山街的书坊淘书,不过只是几个月的功夫,从三山街买来的书籍,就塞满了几间的屋子,那些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房顶的书柜是施奕文按照后世的样式做的,样式很简单,香樟木书柜甚至没有上漆,这种森头最能防止蠹虫蛀蚀书籍。  

之所以会淘书,除了打发时间自己看之外,施奕文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可能的多收藏一些书,这个念头或许是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无法释怀满清通过修四库全书,对华夏文明的摧毁,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大量珍贵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销毁,不得不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浩劫。  

让许多“人”为之赞叹的四库全书修成之后,华夏五千年文明,只剩下了3462种图书,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一“伟业”的了解,才让施奕文心里一直存有想要收藏书籍的念头,毕竟,书是文明的传承。  

“哎呀,施公子,您今个可是来巧了…”  

前脚刚进“世德楼”(1),楼里的孙掌柜就连忙迎了过去,在三山街现如今,没有几位不认识施奕文的,毕竟,像他这样见书既买,不问门类的人可真没有几个。  

“哟,孙掌柜,又有什么好书?”  

施奕文好奇道。  

“好书,而且还不止一本。”  

话的功夫,孙掌柜便引着施奕文到了书架边,指着书架上的书册说道。  

“施公子,这是前阵子,我们东家刚通过同乡的关系,从文渊阁抄来的十二册书,全南京可是独一份。”  

“哦,文渊阁抄来的,那我可得好好瞧瞧。”  

一听是文渊阁抄来的书,施奕文顿时有了兴趣,文渊阁是大明官府藏书所在,按照正统六年文渊阁书目记载,共收书七千多种,多是宋元以来的精美图书。对于大明朝的出版商来说,文渊阁藏书,就是他们的出版宝藏。毕竟全大明所有的书坊面临的情况都差不多,印书不愁销路,就是缺书稿,尤其是好稿子。  

大明的书坊无所不印,什么经史子集、什么医书农书,什么道藏佛典,至于时人诗文乃至科考文章精选,更必印书册,每年刊行数量巨大。但是在缺书稿的情况下,书商就把盯上了藏书众多的文渊阁,虽然那里不对百姓开放,可有钱能使鬼推磨,书商们自然有办法。  

京官清贫,书商有钱,于是高价请官员代抄,再加以刊印,早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的产业链。  

“都是图经部的?”  

接过书一看,施奕文不禁有些失望,文渊阁藏书一共分成圣制部、典制部、经部、吏部、子部、集部、总集部、类书部、金石部图经部、乐律部、字学部、理学部,奏疏部、传记部、技艺部、志乘部、杂部十八部。图经部只是其中一部。  

“没有技艺部的书吗?”  

“公子,文渊藏书十八部,最受欢迎的也就那么几部,不少都太偏了些,要是公子有兴趣的话,下次小老儿和东家说一声,让人抄上一份,不过价钱…”  

“价钱好说!”  

闻言,施奕文笑道。  

“把这几部书给送到家里去,以后要是有这样书,直接送过去就行了。”  

说话时,施奕文又随手翻了手边的书,是一本小说,一直以来,他对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一看名字,  

哟,挺熟的,穿越之前看过…“电影”。  

“灯草和尚传。”  

“施公子,…”  

瞧见施奕文手中的书,孙掌柜的神情稍显尴尬。  

“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这世间说到底,也是俗人多些。”  

孙掌柜的解释让施奕文笑了笑,瞧着书坊中摆着的书,其中不少都是类似的小说。  

“这样的小说,很好卖吗?”  

“公子,你瞧这书坊…”  

手指着上下三层的书坊,孙掌柜倒也直接。  

“世德楼上下三层,每年印书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