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瑶池盛会(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姑射,你怎么在这里?”  

巫山神女牵着洛水神女来到琼林深处,看到了坐在一根树枝上,仰天看着明月出神的姑射仙子。  

琼林,其实就是玉树琼花之林。  

这是一种成年最少要三百人合抱,将近两万米,堪比一座座接天高峰。  

巨大的琼花犹如七彩之玉雕琢而成,里面是清香扑鼻的花蜜。  

所谓琼浆玉液,就是用琼花之蜜酿造而成的两种饮品。  

瑶池仙子的吃穿用度,确实独步天下,琼花之蜜乃是琼树汲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酿造而成。  

而一株琼树想要成年,开出琼花,更是需要万年生长,而且离开了昆仑山,只有极少的地方能够存活。  

连西王母都不敢种植太多琼树,因为它们的掠夺性太可怕了,整个昆仑山也不过种植了两千多株,成年的也就八百多株。  

原因很简单,琼树一旦超过十万年,结出玉实之后,价值就会锐减。  

西王母会命人砍伐,用来建筑仙宫天阙,或者云舟飞船之类,是最顶级的建筑材料之一。  

回过神来的姑射仙子不说话,甚至没有取下面纱,就那样用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盯着从下方飞来的巫山神女。  

“好吧!我想邀请一群姐妹,去巫山玩耍,最近我太无聊了!”  

手里抓着一只玉葫芦,巫山神女狠狠的灌了一大口玉液,虽然不像豪侠那样阳刚洒脱,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或者说,长得美,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很美,或者很可爱。  

“姐姐说,都是我们自己姐妹,没有那些无关紧要的外人。”  

亭亭玉立的洛神,确实男女通杀,怕不太合群的姑射仙子拒绝,巫山神女才把她拉来撑场面。  

“好吧!我坦白!”  

轻轻叹了一口气,巫山女神立马变成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  

“根据我的观测和推算,今年的巫山云雨潮,很可能是万年难遇的那种。”  

“如果不能做好拦截和化解工作,江水的大潮很可能直接冲击神女峰。”  

“两岸的诸多部落,都会受灾眼中,不知多少人族无家可归。”  

“此事已经上报了西王母,她会和天帝太一氏沟通九大部族。”  

“但这样的大事,我们这些逍遥女仙也应该出一份力气。”  

“西王母让我来主持,拦截地点就在巫山,还希望各位姐妹能助我一臂之力。”  

“姑射你的云海裂空曲,正好帮我对付那些操纵雨云的自然精灵。”  

“不然我们施展的法术,很可能就会被那群自然精灵破坏抵消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谈山海界的自然精灵。  

它们往往没有什么智慧善恶,伴随大范围的自然天象而出现。  

自然天象消失,它们也会神秘消失。  

每年的雨季大雨,伴随大风和雨云,会诞生大量的风水精灵,它们很多时候并不会遭到人族的针对。  

但总有一些年份,雨季大雨会变成巨大的灾难,人族高手想要干预自然天象,就必须和这群维护自然天象的精灵作斗争。  

很多人甚至认为,自然精灵的出现,就是天地不想让强大的生命,干扰自然的运行。  

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掌握强大实力的生灵们,确实有那个资格和能力。  

“既如此,姑射责无旁贷!”  

满脸肃然的点点头,巫山神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拒绝。  

“对了姑射姐姐,你知道旱魃姐姐,最近去了哪里吗?她都上百年没有出现了!”  

洛水神女好奇的开口询问,毕竟在十大仙子神女中,也就姑射仙子和旱魃天女有些交情。  

“对啊!旱魃姐姐掌握的力量,对解除这场即将到来的水灾,其实更有效果。”  

“再说了,咱们姐妹之中,数这位姐姐的实力最强,真神位巅峰,都不比四大圣皇差了。”  

“如若有她在,主持大计,我对平息这场灾难,就更有信心了。”  

不断点头的巫山神女满脸忧愁:“可是连西王母,现在都联系不上旱魃了。”  

犹豫了一下,姑射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我估计,旱魃姐姐应该进入深层次闭关了!”  

“闭关前她给我发了一条讯息,说这次闭关短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  

“出关之后,她很有可能打破身上的诅咒,并且晋升太神位。”  

“到时候,她很可能卸任旱魃天女之位,接任赤松子。”  

“火神祝融和赤松子前辈,应该都在帮旱魃姐姐渡过这场劫难,他们应该也不会出现在这场劫难中。”  

脸上浮现出可惜之色,只能说有些事情太巧了,姑射仙子根本没有想到,万年一遇的灾害,会赶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什么?赤松子前辈也来不了?天帝太一氏,还想请赤松子前辈出手,做为此次灾难的总指挥呢?”  

很显然,比起旱魃天女,对付水涝旱灾,赤松子才是真正的大行家。  

无论是召唤大规模的降雨,还是驱散降雨,放眼整个洪荒,没有人能和赤松子相比,连黑帝或实力强大的天帝陛下都不行。  

赤松子一脉,甚至拥有一整套行云布雨,操纵自然天象的神器。  

而且他们并不是强行制造天象,或者破坏天象,那样完全没有技术含量,而且事倍功半。  

因势利导,操纵自然之力,才是赤松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