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二十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影片画面在缓缓流淌,没有那么撩动人情绪的画面,最大程度的降低杂音,减少刺痛。  

在镜头里,与此说拍的是“当年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们”,不如说,拍摄的是老人们。  

以陈大娘作为开始…  

一个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们,出现在镜头里。  

她们分布在天南地北,大都住在农村。  

基本上都老态龙钟,裹着脚,走路都颤颤巍巍了。  

岁月会抹平很多伤痛。  

如今的她们,就和村里普通的老太太没什么区别,不管当年发生过,现在生活还是要继续。  

一位说话都含糊了,脑子不太清醒的老人,偶尔会唱起流畅动人的山歌。  

参加过抗战的红色娘子军被敌人俘虏为慰安妇,老来却依旧硬气,坚强,只是说起当年,眼神会一点点软下来。  

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说自己亲手杀过两个鬼子,子弹擦着头发丝过去,当时才十三岁。  

影片中没有刻意提起那段历史,只是偶尔会有零星的几句,从老人们口中说出来,却也都不愿意多提。  

那是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镜头穿插。  

已经被时间遗忘也遗忘了时间的村子里,还残留着当年敌人入侵时的据点。  

坚固的炮楼倒塌了,破破烂烂的,偌大的院子早就荒废,被郁郁葱葱的野草占据,再无半点战争的气息。  

两只野鸽扇着翅膀,扑腾扑腾飞起。  

一位阿婆走过,说这里当时就是鬼子们的碉楼,他们可坏了,不把人当人。  

佝偻的身影,满是皱纹的面庞,语气已经很平静了,只是却能感受到那种内心深深的伤痛。  

情绪在一点一点累积。  

偌大的放映厅里,开始陆陆续续,有压抑的啜泣声响起。  

电影的镜头语言越是平静,就越是压抑。  

没有捶胸顿足,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咬牙切齿和咒骂哭诉,但反而是如此,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虽然已经看过一遍,那种平静中夹杂着哀伤的情绪,还是让陆豪眼睛有点红。  

眼角余光看向石磊,发现他同样也是如此。  

只不过,石磊瞪大着眼睛,努力不让泪水掉下来。  

陆豪若无其事的塞给他一包纸巾。  

石磊默然接过,擦了擦,忽然问了一句:“你真能把这部电影去岛国放?”  

他贴身保护陆豪,一般情况下,陆豪见的每个人,说的每句话,他都能见到,也能听到。  

只是,石磊牢牢恪守着一个职业保镖的原则,从来不多嘴,不多问,即便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都烂在肚子里。  

平心而论,自从见到陆豪和两个女人都吃过饭后,石磊心里其实是有点别扭的。  

虽然后来也想开了,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  

更何况,陆豪似乎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学校的那个女孩子,他从来没和人过过夜。  

直到现在,看到这部电影,石磊忽然觉得,这老板…有点厉害了。  

作为一个商人,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很值得敬佩。  

陆豪自然是不知道石磊此刻的心路历程,听到他的话,只是认真点点头。  

“当然。”  

说着,又忍不住补充了一句:“回头我带你一起去,你千万保护好我。”  

石磊嘴角微微抽搐。  

想什么呢?  

又不是打仗,谁敢暗杀你?  

不过,再看了陆豪一眼,却是默然点头。  

两人小声聊了两句,大屏幕里的镜头,开始变得更加沉重,而且,让人愤怒了起来。  

此时影片已经接近尾声。  

是一段插叙的采访。  

在镜头前,一位研究“东亚慰安妇”问题的教授,翻开历史资料,逐字逐句的念着。  

——“《远东审判案》第103册51章342页,当时敌军情报部门发给陆军总部的一份文件中写道:用中国女人做慰安妇,会抚慰那些因战争而产生沮丧情绪的士兵,他们在战场上被中国军队打败的心理,在慰安妇身上能得到最有效的校正。占有中国女人,便能滋长占有中国的雄心。我们必须更多的征用中国女人做慰安妇,从精神和肉体上安慰我们的军人,树立他们必胜的信心。”  

一字一句。  

即便是过去这么多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文字中铺面而来的恶毒。  

观众的情绪,更是压抑到极致,连隐隐的啜泣声都没有了,只是瞪大眼睛,张大嘴巴,默默的看着,眼泪默默的流。  

影片末尾。  

陈大娘下葬。  

村里的乡亲们为她抬着棺材,葬在这片黄土地上。  

山头上,白色的招魂幡迎风飘扬。  

再向远处看。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城镇朝着繁华一步步发展,高楼大厦,人来人往,车来车往。  

热闹的乡村,炊烟袅袅,人们延续着几千年的生活。  

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孩子们在做课间操,嬉戏玩闹,红旗烈烈,映衬着蓝天。  

这盛世,如很多人所愿。  

如今的华夏,已然换了人间。  

只是,对于她们来说,那些发生过的历史,却是真实的一生。  

画面最后定格在天空。  

在哀婉宁谧的背景音乐声中,黑幕,白字——“华夏内地仅存22名慰安妇幸存者。”  

全片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