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 文水遇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民军的骑兵,自当初在宁乡俘虏刘骄后,就算成立了,但被几个团分分斥候,就没剩下几个了,只有不到一千人被张计当做宝贝疙瘩一样作为苗子培养。  

但平阳府一战后,靠着半个团的牺牲还有手雷的助攻下,才赌博似的缴获了多铎的三万多匹战马,终于解决了马匹不够用的窘境。  

然后又数个月的艰苦集训后,张计的骑兵师总算形成规模了,时至今日,新民军也不仅仅再是只靠两条腿行军作战的陆军。  

张计这个骑兵师师长兼任督军院作战署署长,堪称是赵毅手下最有实权的将领,手下有好兵,且在战争中学习成长起来的杰出将领,打仗自有一股虎气。  

不带犹豫的点了两个团,一共八千名整装以待的骑兵后,张计就带着部队,轰轰烈烈的离开汾阳境内。  

一天后,骑兵大队进入了文水。  

文水距离交城仅仅三十余里,骑兵马快,如果全速前进走直线的话,小半天内就能抵达交城,但张计进入文水后,就没有让大部队直接赶上去了。  

因为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如果进城和杨忠虎汇合,那样就没什么意义了,即使真的打起来,也无非是常规的守城战,根本没法检验出骑兵的战斗力,而且人一多,对面未必敢真的打起来。  

他要钓鱼。  

利用杨忠虎为饵,看看敌方会不会被吸引过来。  

“派人告诉杨忠虎,就说我已经到文水了,让他安心并稍待两天,若无敌人袭击的话则朝着太原方向押送粮草。”  

“诺。”  

身边的警卫应声,下去安排人手送信。  

与此同时,三万求活军在陶信的带领下开赴到了清源,陶信丝毫没有理会在身后如野狼一样伺机而动的满清骑兵,下令休整。  

每一名求活军士卒都知道这一趟是去拿粮食的,但如跗骨之蛆一样紧紧吊在身后的绿营骑兵也让他们知道,恐怕这粮食并不好拿。  

但那又怎么样呢?  

无非一死罢了。  

战死还能有个痛快,慢慢的饿死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一个个亲人因为饥饿在自己的身前倒下,然后尸体被亲邻们甚至自己分食,那才是最让人内心饱受煎熬的。  

粮食就在前方的四十余里的文水,不运回粮食,那就死在路上罢。  

“嗷呜!!!”  

许久难见人烟的狼群被大股人马的动静吸引了起来,彼此发出尖锐恐怖的嚎叫声,惨绿的眸子盯着城内的求活军士卒,这些狡猾的畜生很有经验,知道只要跟在人后,等他们厮杀过后,又能从土里刨出新鲜的、不费力的食物......  

而求活军战士们熟练的用镰刀收集城边的野草,点燃篝火,除了留下巡夜的士卒,其余人在火堆前抱着武器纷纷酣然入睡,没有丝毫影响。  

城外野狼的嚎叫声,他们听的太多了,也早都听腻了。  

另一边,祖泽洪则带领六千多骑兵顺着和清源、交城、文水距离三十里左右距离,且平行的另外几城移动。  

这几城分别是徐沟、太谷和祁县,他们和对面的三城仅仅隔着一个横跨十多里非常原始的山脉,山脉虽不大,但错综交复的地形还有原始的地貌却难以逾越,尤其是骑兵,想要到达对面的话,只有从靠近榆次的徐沟县,或者靠近汾州的祁县才能绕到对侧。  

这两头隔着也不算远,只有一百余里,路途和太原府城到交城相近。  

而一心想要报仇的祖泽洪之所以没从沁源那边走,而是选择了山脉的另一侧,就是企图绕后到交城后面的文水,将这波来支援太原的人马给彻底吃掉,好断了新民军的退路。  

大队人马趁着夜色悄然的穿过了祁山,望着近在咫尺的汾州关隘,祖泽洪冷笑连连,想象着将盘踞在交城的新民军给吃掉后,顺手将这边的关隘也给打了。  

“加快行军,天明时分前务必要抵达文水。”  

“喳。”  

随着祖泽洪的军令传下,六千绿营骑兵纷纷加快了行军的步伐。  

相对于祖泽洪的绕后狙击,满达海就轻松多了,他带着五千满洲精骑赶到了榆次,并得到了祖泽洪追击敌军,将在太谷方向等候自己的军令。  

一个良好的战略就徐徐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等求活军那股贱民拿到了粮食后,便派出精骑衔尾射杀,根据祖泽洪的消息,对方应该是在交城,交城回太原的路途足足有两日,如果有自己的人马在衔杀给他们放血的话,恐怕能把这个时间拉长一倍到两倍。  

就这样慢慢的放他们的血,等到他们从清源回到太原的半路时,血和士气也流的差不多了,再派出重骑切割,逼他们往清源反向跑,同时让藏匿在太谷方向的祖泽洪从徐沟出来打击他们。  

将这股人彻底歼灭在野,到时候太原剩下的万把人,再派出绿营去磨就能轻松打下来了。  

满达海的战略是极好的,就是蒙古人的狼群战术翻版,用来打击缺少防具的求活军士卒是极好的,但他并不知道,祖泽洪的大部队没有在太谷,而是准备绕后到交城。  

而且祖泽洪的借口都找好了,只要满达海的人到了太谷,就会有他留在那边的心腹和满达海回报,大概意思就是新民军在交城,祖大寿得到情报消息,他们准备从文水撤退,情急之下,便派兵出去拦截之类的云云。  

天明时分。  

祖泽洪的六千骑兵渡过山脉的这头,来到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