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定潞安(1/2)
送别三将后,倪元璐按捺住内心的得意和喜悦,回到自己的住处,挑灯写信。
当晚,白战、李清和徐虎壮三将的投名信被倪元璐便抄录了三份,并默写了自己的那一份,连同自己的打算都叙说了个清楚,连夜遣快马送回赵毅那里。
他的打算很简单,三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名义上总归是降了,这里已经属于他倪元璐的功劳了,至于过程是怎样的,谁在意呢?
而且有这几分投名信在赵毅的手上,那只要没送到南京去,没有人作保,至少站在南京方面来看的话,那就是真降,几人着实被他坑了一把。
至于三将手上捏着的所谓倪元璐的“把柄”,把柄都给赵毅坦白了,那还算把柄吗?
三人是不知,倪元璐一口一个赵贼,信里骂了他祖宗十八代,还真的会投降赵毅,也以为倪元璐只是为了保命,和赵毅逢场作戏,殊不知他在见识了朱常淓和赵毅的对比后,对于明廷是真的没有信心,这一手无间道玩的漂亮,若不是当事人,说出去都没人信。
真实的信封还有价值,一来是随时可以取信于三将,二来是看赵毅的意思。
如果赵毅接收了潞安府后要杀三将,那这信就是没什么用,如果赵毅准备利用这一手谋算明廷的话,那这封信将来可能有大用场。
比如赵毅和明廷撕破脸,在局部战场或者某个重要的战略上起了冲突。
南京方面自以为有一手暗子,即便不派人联络三将,来个里应外合,也不可能对三将的存在视而不见。
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在敌人的胸腹中握着三柄利剑,随机而发,南京方面不可能白白浪费这种机会,即使不当真,那绝对会一试,对于赵毅来说,无论哪种情况,都等于送上了战略先机。
所以,倪元璐将自己的想法事无巨细的和赵毅说了。
相信以赵毅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怎么做。
潞安府,已经对赵毅敞开了怀抱。
五天后,赵毅就收到了倪元璐快马送过来的密报,顿时乐呵了半天。
“好一个倪元璐,可回可让他立了个大功,看来这情报署的常务啊,还真得被他赚了去。”
张贺就在赵毅身边,闻言呵呵一笑:“潞安府能免刀兵之祸,对百姓来说,是福分啊。”
“是啊,能减少一场战争,增加几万战兵,区区一个署长,我还是舍得的。”
赵毅给倪元璐的功劳定了性,准备将督军院内的情报署给他,这可不是个不小分量的职务。
督军院和督政院都是在政治上看是平等的,实则不然,从先天上,督政院就受庶民代表节制,而督军院则受庶民代表的支持。
且赵毅的政权是以军功为基础的,督政院的本质只不过是为了督军院服务的行政工具,虽然二者权柄相差无多,地位相似,都是一院常务,但在赵毅内部是默认督军院压过督政院一头的,同级别的官员,督军院先天上比督政院的强横得多。
这情报署,更是督军院内的强力部门,倪元璐就凭着这一场功劳,一跃而成为赵毅的核心高层之一,待遇不可谓不厚,相信这样的表率,也能让潞安府的吏臣归心了。
潞安府表示归顺后,赵毅马上组织了督军院开会,除了陈卓、曹丰二人之外,大部分的头头脑脑都到了。
督军院内,一个长达五十米的方形桌子,赵毅坐在主坐上,左右依次坐着战署署长兼常务的张计、装备署署长兼常务的董政、教导署署长兼任常务的张贺、参谋署署长兼任常务的刘雄、后勤署署长兼任常务的马旭。
民兵署、监察署和情报署的各署署长兼常务则预定了还未归来的陈卓、曹丰和倪元璐,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各署没入常务的副署长也在座上,他们都是由军功晋升上来的新民军老战士,或者是当初跟随自己一起走过来的老伙计,诸如李震、薛青之流,他们虽然才能还没有凸显,但都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忠诚可靠上面,非常放心,也有助于凝聚督军院的内部力量。
除了在座的高层外,大厅的侧面还有数百张座位,里面都是目前在永宁州集结的各团级的将领和教委,包括陆醇、杨忠虎这样的独立团团长也在其中,他们加起来一共占据了近百张座位。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毅见人齐了,率先开了个头道,“潞安府归我们了,今天开会就是议一议潞安府的接收和管理,还有诸如我们在山西境内要调整布防之类的事宜。”
然后赵毅又拿出舆图在桌上,进行公开的讨论,让手下们自行发挥。
时至今日,随着体系的初步建立完全,很多事情已经不用赵毅自己亲力亲为了,在军功集团内部早已经达成了扩张的共识,每个有上进心的将领都迫不及待的表现自己,希望能尽可能的在新民军势力还没变成庞然大物之前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争取到更高的位置,否则以后随着人数变多,集团壮大,还有军校内源源不断输送的人才,再想要搏出头,那难度就大了。
诸多将领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侧边座位上的团长、教委们,也下笔如飞的写出意见,供督军院参考。
最终,在一天的激烈争论后,督军院给出了赵毅一份相对满意的报告:
报告内指出,将十万战兵分为四部兵马。
一部兵马两万人,戌守平阳府,防备李岩的势力;一部兵马两万人
当晚,白战、李清和徐虎壮三将的投名信被倪元璐便抄录了三份,并默写了自己的那一份,连同自己的打算都叙说了个清楚,连夜遣快马送回赵毅那里。
他的打算很简单,三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名义上总归是降了,这里已经属于他倪元璐的功劳了,至于过程是怎样的,谁在意呢?
而且有这几分投名信在赵毅的手上,那只要没送到南京去,没有人作保,至少站在南京方面来看的话,那就是真降,几人着实被他坑了一把。
至于三将手上捏着的所谓倪元璐的“把柄”,把柄都给赵毅坦白了,那还算把柄吗?
三人是不知,倪元璐一口一个赵贼,信里骂了他祖宗十八代,还真的会投降赵毅,也以为倪元璐只是为了保命,和赵毅逢场作戏,殊不知他在见识了朱常淓和赵毅的对比后,对于明廷是真的没有信心,这一手无间道玩的漂亮,若不是当事人,说出去都没人信。
真实的信封还有价值,一来是随时可以取信于三将,二来是看赵毅的意思。
如果赵毅接收了潞安府后要杀三将,那这信就是没什么用,如果赵毅准备利用这一手谋算明廷的话,那这封信将来可能有大用场。
比如赵毅和明廷撕破脸,在局部战场或者某个重要的战略上起了冲突。
南京方面自以为有一手暗子,即便不派人联络三将,来个里应外合,也不可能对三将的存在视而不见。
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在敌人的胸腹中握着三柄利剑,随机而发,南京方面不可能白白浪费这种机会,即使不当真,那绝对会一试,对于赵毅来说,无论哪种情况,都等于送上了战略先机。
所以,倪元璐将自己的想法事无巨细的和赵毅说了。
相信以赵毅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怎么做。
潞安府,已经对赵毅敞开了怀抱。
五天后,赵毅就收到了倪元璐快马送过来的密报,顿时乐呵了半天。
“好一个倪元璐,可回可让他立了个大功,看来这情报署的常务啊,还真得被他赚了去。”
张贺就在赵毅身边,闻言呵呵一笑:“潞安府能免刀兵之祸,对百姓来说,是福分啊。”
“是啊,能减少一场战争,增加几万战兵,区区一个署长,我还是舍得的。”
赵毅给倪元璐的功劳定了性,准备将督军院内的情报署给他,这可不是个不小分量的职务。
督军院和督政院都是在政治上看是平等的,实则不然,从先天上,督政院就受庶民代表节制,而督军院则受庶民代表的支持。
且赵毅的政权是以军功为基础的,督政院的本质只不过是为了督军院服务的行政工具,虽然二者权柄相差无多,地位相似,都是一院常务,但在赵毅内部是默认督军院压过督政院一头的,同级别的官员,督军院先天上比督政院的强横得多。
这情报署,更是督军院内的强力部门,倪元璐就凭着这一场功劳,一跃而成为赵毅的核心高层之一,待遇不可谓不厚,相信这样的表率,也能让潞安府的吏臣归心了。
潞安府表示归顺后,赵毅马上组织了督军院开会,除了陈卓、曹丰二人之外,大部分的头头脑脑都到了。
督军院内,一个长达五十米的方形桌子,赵毅坐在主坐上,左右依次坐着战署署长兼常务的张计、装备署署长兼常务的董政、教导署署长兼任常务的张贺、参谋署署长兼任常务的刘雄、后勤署署长兼任常务的马旭。
民兵署、监察署和情报署的各署署长兼常务则预定了还未归来的陈卓、曹丰和倪元璐,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各署没入常务的副署长也在座上,他们都是由军功晋升上来的新民军老战士,或者是当初跟随自己一起走过来的老伙计,诸如李震、薛青之流,他们虽然才能还没有凸显,但都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忠诚可靠上面,非常放心,也有助于凝聚督军院的内部力量。
除了在座的高层外,大厅的侧面还有数百张座位,里面都是目前在永宁州集结的各团级的将领和教委,包括陆醇、杨忠虎这样的独立团团长也在其中,他们加起来一共占据了近百张座位。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毅见人齐了,率先开了个头道,“潞安府归我们了,今天开会就是议一议潞安府的接收和管理,还有诸如我们在山西境内要调整布防之类的事宜。”
然后赵毅又拿出舆图在桌上,进行公开的讨论,让手下们自行发挥。
时至今日,随着体系的初步建立完全,很多事情已经不用赵毅自己亲力亲为了,在军功集团内部早已经达成了扩张的共识,每个有上进心的将领都迫不及待的表现自己,希望能尽可能的在新民军势力还没变成庞然大物之前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争取到更高的位置,否则以后随着人数变多,集团壮大,还有军校内源源不断输送的人才,再想要搏出头,那难度就大了。
诸多将领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侧边座位上的团长、教委们,也下笔如飞的写出意见,供督军院参考。
最终,在一天的激烈争论后,督军院给出了赵毅一份相对满意的报告:
报告内指出,将十万战兵分为四部兵马。
一部兵马两万人,戌守平阳府,防备李岩的势力;一部兵马两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