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新政余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的山西更冷了,大雪漫天纷飞,淤积的积雪比往年都深上两寸。  

这时候,两条官奴修建的直道显现出了好处,宁乡、吴城两地的百姓,便通往这两条崭新的道路来往永宁州。  

仅仅半年的光景,人们就从废墟中走了出来,一路上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行人,还有披着镣铐在宪兵们监督下清扫积雪的官奴。  

百姓们或挑着担、或赶着牛车,拉着精打细算采购来的年货回去,妇女们在细数吴县生产的布匹、百货坊内生产的胭脂之类的事物,唠些家常,对着街道边上穿着黑衣巡哨的宪兵们指指点点,孩童们则坐在车上嬉笑打闹,路上欢声笑语不断,一片欢喜的场面。  

刘芳亮来这里一个多月了,对这里发生的事情感到啧啧称奇。  

这种兴旺热闹的光景,在太平的年岁都稀罕的很,可见赵毅真是个有本事的人。  

赵毅送给他的宅子在府衙边上,前面不远就是督军院和督政院的行政中枢,左边是市坊,右边是治安署下的宪兵局,后边则是赵毅正在命人修建的军校,进出方便,地段属极好的。  

宅子本身是足足四进四出的大宅,虽说不上富丽堂皇,但胜在够大,威严又气派,住下十来号人不在话下,儿子刘骄就在旁边的宪兵局里公办,住的地方有点远,有时办公的晚了,就腆着脸跑过来住。  

对于刘骄被赵毅擒了又降了,一开始刘芳亮对他是极为生气和失望的,但随着平阳府之战后,这个心思也就放下来了,父子二人解开了心结,现在刘芳亮就像个普通老头儿,平日里和跟自己半辈子的几个老伙计钓钓鱼,看看戏,下下棋,打发打发时间,日子倒还算快活。  

出门走上半里路,就是新兴的一个戏园子,叫折梅园,是他最喜欢来的地方,这里消费便宜,物美价廉,一文钱就有座位坐,两文钱多一杯热茶水,五文钱,还有一叠蜜饯瓜子,点个阁楼的雅座,也才五百文,不仅老百姓爱看,些许读书人也爱来这里会友消遣。  

听儿子刘骄说,这折梅园是民政署下面的一个文宣局办起来的,请的是山西这边的大才子李灌写的戏本,用本土的戏班子唱大戏。  

山西的梆子戏本就以演唱风格粗犷火爆闻名,声大词白,剧目丰实,受众群众极广,即使是妇孺,也能听得懂词意,一经开唱,整个折梅园都是百姓。  

最近一些杨家将、岳飞、李广、霍去病一些人的戏唱的格外的多,许多半大的小子,一听到霍去病就都嗷嗷叫,这些小子连尿都尿不准的年纪,也缠着自己老母要参军打鞑子,建立封狼居胥的功业,刘芳亮对赵毅的手段确实是佩服。  

“当年要是闯王身边有赵毅?”  

刘芳亮笑着摇了摇头,打消了自己无厘头的想法,在园子外交了五文钱,便领了茶水点心进去,找了个侧排的座位,等侯开戏。  

今天人不算多,戏场内还未坐满,但侧台的雅座反而不少人,刘芳亮转目看去,大都是些年轻的士子。  

年轻人不当家,不知道省钱呐。  

他不再理会,转头看向戏台。  

几个涂抹着妆容的伶人上台,一番舞弄后,一个穿着铠甲的大汉开腔道:  

“我乃赵毅,真定府人......。”  

刘芳亮没想到,今天这一出唱的竟然是赵毅自己的戏,便生出了及浓郁的兴致,随着情景的推移,赵毅的手下也一个个的出场,新民军从京城,到太原,再从太原,到平阳府,转战各地,在百姓的拥戴下,渐渐壮大。  

编戏的人很有水平,演员也很出色,即使是当初百人规模的蝴蝶林之战,都演绎的惊心动魄,让人为赵毅的处境担忧,看到被恶绅做成花瓶的妙龄少女,无不愤恨的咬牙切齿。  

戏剧继续演下去,演到了平阳府之战,刘芳亮竟然看到了演到了自己的人,正在和扮演赵毅的戏子对话:  

“鞑子自入关以来,行事残忍暴虐,刘某虽为一匹夫,亦知家国大义,但凡有一口气在,就当以吾血荐轩辕,断不让百姓受鞑虏刀兵之祸!”  

好!!!  

台下有百姓被这句热血的台词激动到了,站起来纷纷鼓掌,有些大方的,朝着台上掷钱和瓜果,片刻就扔了一堆,让戏童都来不及捡。  

刘芳亮看的耳根子通红,没想到在戏文里,自己也是个有担当的英雄,不由老脸一羞,吭吭哧哧的塞瓜子。  

“哼!什么英雄,狗熊才是!”  

一句口气中带着浓浓不屑的话传到了刘芳亮的耳朵中,让他的动作为之一僵,他转头回望过去,是几个穿着白衣的儒生在交谈。  

“赵毅,流寇尔,为祸乡绅,众人无不恶之,这刘芳亮也是闯贼的旧部,二人皆一丘之貉罢了,还英雄?徒增笑柄。”  

“宋兄,慎言。”旁边有人提醒这个说话的儒生。  

被唤为宋兄的儒生神色狂傲道:“怕什么!我等乃圣人之徒,岂可贪生怕死?公道自在人心,今日我宋文书偏要说句实话,这赵毅实乃乱国之徒。  

他让那帮庶黎秉政,置孔孟之学于何地?  

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不就为了出将入相,为一方父母官吗?难道还需和庶黎俯首听命不成?  

此为父母官,还是儿孙官或奴仆官耶?  

历朝历代,哪有这样主序不分之事,实在是荒天下之大谬,若他有本事,尽可杀了我去!”  

宋文书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