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生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毅这边带领5000多人南下后,星夜走了接近30里的路,第二天见没有追兵后,立刻进行了整编。  

5000多人中3000人成一团,赵毅自己担任军长,陈卓、张计、刘雄跃过营长的级别,直接担任团长,各领一千人,李庭浩、曹丰、张贺、董政等四名先生则担任教委,领监察军纪,教化文字之职责,马旭则带着几名同样识字的新民军战士负责剩余的2000人,将这2000剔除出战兵的序列,成为负责辎重的辅兵,里面的审查和记录都是不同的人担任的,并明确了轮换制度,尽量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一路下来,原部队的识字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名战士基本都在300字以上,有几十多个突出的则掌握到了1000到3000左右的字数,这些学得快的战士们,已经能自发开始阅读书籍了,赵毅也有意将他们往文职的方向培养。  

以后的新民军,将是文武分工的,打仗的归主官,战略的归参谋,纪律的归教委,后勤的归槽记。  

新民村用过早饭后就进入林中隐蔽,赵毅将几名营长和教导员都喊了过来,直白道:  

“我们现在的军粮要供应5000人的消耗,只有十天的存量了,下一步要怎么走,大家可以提出来。”  

几位随军先生在这一段的相处日子中,早已将自己当做了新民军的一份子,也倒是乐意献计。  

在几位谋士中,赵毅通过观察也大概了解了一些性子和才能。  

包括马旭在内的五个读书人,其中论起才能和智谋,应该以最名声不显的张贺为佳,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他改良了军队的传讯旗号,使得战场传递的信息更加有效迅速,即使是才能很普通的将领,也能通过这套令旗指挥系统驾驭一万名士卒,这套系统为以后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大型指挥战役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赵毅在新民村分土地的政策也提出了独到而有眼光的看法,在赵毅心中,他是兼具了谋略、战略、政治及治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只不过张计为人年轻且寡言,在军中的存在感并不高。  

第二名则是李庭浩,李庭浩为人最年长,学识深厚,对于战略形势洞若观火,尤其轻军入太原的构想就是他一针见血的提出来的,在战略这一块的才能较为突出,其它方面则相对平庸。  

第三名则是经年老吏马旭了,曾经的都事生涯和官场上的智慧让他在新民军混的很开,由于掌握后勤,所以基本全军上下的士卒都认得他,威信和地位都具备了,加上本身办事风格老练稳妥,确实是赵毅这边难得的干吏,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贪银子,但有赵毅这么一个睁眼的貔貅在,马旭倒是一直战战兢兢地不敢出问题。  

之后则是曹丰了,曹丰这个人各个能力都算不错,称不上突出,但是做人很有一套,论起圆滑程度不比马旭弱,加上言辞非常犀利,在张计那边的地位非常高,士卒对他是又敬又怕,就连张计本人一听到曹先生的大名也不敢爆粗话了,这个曹丰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非常帅,让自诩英俊的赵毅都有点自行惭愧。  

最后则是董政,董政的名字起的好,但是对于政事这一块真的是一窍不通,除了教士卒文字之外,基本的东西都不爱管也管不了,一整天就在屋内不知道干些啥,直到赵毅有一天看到他在看算数书,顿时明白了,这家伙是个科学家啊,一般天才要不然就是自理能力有点差,要不就是有些怪癖,这么一看,董政几乎都具备了,这么一看是个人才,但是现阶段对于没有根据地的新民军来说,董政这样的研究型人才倒是最为鸡肋的。  

“将军,我们现在也是薄有人马,若是像李自成那样终日游荡只能做个流寇,到底不是办法,不如我们占一县乃至一府之地,好生经营争才是当务之急。”  

首先开口的是李庭浩,他的建议基本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共识,没有地盘就没办法建立势力,没办法施展才能,人家也看不到你的政治抱负,只能当‘贼’,终究是会被剿灭的,所以他的提议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而赵毅本身的想法则复杂一些,他原来是想打个游击战,边走边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李自成一样,最终靠着信念和战斗后武装过来的近代化士卒再和满清进行正面的武装斗争,但这个时一方面代读书人的稀少,另一方面红色思想压根就没出现,还有流寇作战模式无法被知识分子接受,自然很难模仿长征两万里的壮举。  

打一地,治一地才是最重要的,赵毅有后世的知识,是正儿八经的军校高材生,光他自己脑海中的知识足够在这个时代引领三百年风云了。  

听到李庭浩的话,和看周围谋士们都露出赞同的神色,赵毅只能将长征作为备选方案了,谦虚的问道:  

“那不知我们要去哪里比较好?”  

“修之,你来说说。”李庭浩鼓励张贺道,修之是张贺的字,看来两人已经有过一番探讨了。  

张贺为人腼腆,看李庭浩推自己上场感激的拱了拱手,调整了一下情绪后,开口道:  

“满清入关,已经击败了李自成,现在整个长江以北的势力,就剩下张献忠和李自成的残部了,这些人马大都分散在各地,对满清很难形成威胁了,这一番太原之战后,河南再无势力可以抗衡,满清不会甘心退去的,必定会派一支精锐扫荡河南和整个北直隶,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