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突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驾,驾,驾”  

岍山西侧,一支万人士卒正在快速向西挺近。  

“禀将军,以目前我军的速度,天黑之前,便可到达首阳”  

副将张涂向吴班拜道。  

“首阳守军如何,我军行进是否暴露”  

吴班一边骑马,一边问道。  

“首阳守军不足千人,我军行军以来,多派侦骑,目前没有发现异常”  

张涂说完,吴班点了点头。  

“好,传令全军加速进兵,争取天黑前拿下首阳”  

“喏”  

吴班一声令下,张涂领命而去。  

自从长安出发后,吴班率军一路隐秘急行,并多排侦骑四处探查,加上张郃吸引了马腾韩遂的注意力,故而吴班至今也没有暴露。  

如今马韩二人的兵马大部在美稷,后方空虚,只要吴班自己不出错,拿下首阳,并不困难。  

吴班亲自带人打头阵,使得全军上下钧受鼓舞,跟着吴班加快了行军步伐。  

很快大军出了岍山,首阳的城墙已经隐隐约约的出现在了前方。  

吴班拿着望远镜一看,大喜。  

如今首阳守军不足千人,且城门大开,别说万人冲锋,哪怕只用几百人,都可以拿下首阳。  

实际上出发前吴班就给张郃提过建议,突袭不用太多人,带上三五千人就足够了。  

人太多反而容易暴露。  

然而张郃却说此战最终目的是在华亭大破贼军,如果人数太少,根本无法阻止贼军逃脱,那么在华亭合围便成了泡影。  

在张郃看来,马韩二人一但得知首阳,陇县失守,必然后撤,如果不撤,那就是坐以待毙,得不偿失。  

如此便给张郃提供了战机。  

更何况首阳,陇县二城也需要人守备不是,所以思来想去,张郃最终决定各出一万人前往突袭。  

“将军进攻吧”  

张涂看了看远处的首阳,对吴班拜道。  

“恩,给你一千人,立刻杀过去,我再帅剩余弟兄冲过去,记得,千万别让贼军关闭城门”  

“喏,将军放心吧”  

吴班说完,张涂领命而去。  

虽然吴班麾下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如今已近黄昏,且攻城怎么也得有损失,故而吴班并不想突袭变成攻坚战。  

张涂率领一千人后,先缓缓向前移动,之后拔刀向前大吼一声。  

“弟兄们,立功就在今日,给我杀”  

张涂说完,众军立刻拔刀杀了过去。  

“敌袭,敌袭”  

此时,城门口的士兵正在睡觉,有些则东倒西歪,突然见到远方尘土飞扬,一支大军向自己杀来,顿时乱了手脚。  

“不好了,快逃啊”  

“快关城门,快关城门啊”  

“我可不想死啊”  

“这些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首阳一千混乱,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不久张涂率军杀到了城门口,杀进了城中。  

吴班也率军紧随其后。  

“我们投降,我们投降”  

见大军杀来,贼军早已吓破了胆,纷纷跪地投降。  

“来人,将这些人集中看押,张涂,命人守备各处,谨防有变,郭轩负责安抚百姓,钦点府库”  

“喏”  

众人领命。  

这个郭轩便是吴班军中长使,自从刘范整顿各军后,便在队以上军中均设置了长使,同时在都督府下设置了长使司,主管所有长使事物。  

这长使也就如同后世政委,成为了刘范在各军之中的代表。  

不过为了保证将军的权威,从旅以上长使均比长官低半级,故而吴班可以对郭轩下令。  

当然为了保证长使的独立性,刘范还下令每隔两年,各军长使流动一次,如此也保证了将军和长使之间不会形成统一战线。  

除去长使流动,未来刘范还打算推行将领流动制,如此便会杜绝将领和士卒之间的关联。  

当然如此做刘范并不担心军队会出现如后世赵宋那样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因为刘范如今已经在有意识的给诸军教习认字,学习兵书战策,还有百家文化。  

特别是军校之中除去军事课外,还增加了文化课。  

不仅传授了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有绝对服从,不违抗军令等事。  

同时刘范正规军基本都是按照一套训练大纲,训练计划训练出来的,这套由刘范亲自编撰的训练手册几乎人手一本。  

里面讲授了如何行军,如何作战,怎么布阵,怎么使用各种武器等等事物。  

使得刘范诸军完全按照一个莫子刻出来,如此就算将领流动,也不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拿下首阳后,吴班一脸轻松,第二日一早,吴班便将诸将找了过来。  

“张涂”  

“末将在”  

“给你五百人马,加上新投降的一千一百人一起守备首阳”  

“喏”  

张涂立刻领命。  

虽然首阳拿下了,便没有放弃的道理,留下五百人加上新降之人,足够了。  

“郭长使也留下,负责对降卒教育”  

“喏”  

郭轩也领命。  

虽然这些人并不足以加入正规军,但是并入军屯军,甚至协从军还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通过思想教育,使得他们不仅可以提高文化,还能对刘范及汉庭产生归宿感,也为未来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实际上刘范的兵马为何有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