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邯郸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初平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蓟县县衙。  

“拜见主公”  

荀彧带着众人对刘范行礼。  

“都坐吧”  

刘范看了看众人,挥手让众人坐下。  

看见众人坐下后,刘范便缓缓说道。  

“此次我与陶谦会盟,使我等与徐州联合,如此必将有利我等大业也”  

刘范说完,又看了看众人。  

“主公,我等虽已会盟,然天下如今还未能松懈,袁术占据九江,袁绍击败公孙瓒,此二人久后必为我之劲敌也,我等不得不防啊”  

田丰起来拜道。  

“元浩所言极是,不过无论前路多坚,我等目标绝不能松懈”  

刘范说完,看了看邢颙。  

“仲德,公孙范和公孙续是否已经妥善安置”  

刘范说完,程昱起来拜道。  

“禀主公,公孙范和公孙续二人及麾下八百骑兵已安排在了幽州军屯军之下,就驻扎在了蓟县北部”  

程昱说完,刘范点了点头。  

“好,一会让他们前来见我”  

刘范说完,邢颙领命。  

自公孙瓒被杀后,公孙续和公孙范率领八百骑兵,向北投靠了刘范。  

刘范命人将其安置在了军屯军中。  

“诸位,此次我出门五月,除去徐州外,我还去过东洋,东北二地,二地的建设我非常满意,而且我已命南容等人组建新式协从军,将土著整合起来,为我等所用,我还打算扩大海军规模,将现有两万海军扩军至四万人,到明年再扩军至八万,文若,此事便由你负责,调派军械,钱粮,船只,交由季才扩军”  

刘范说完,荀彧领命。  

如今东洋已经越来越重要,而且为了保证海路,保证各地运输,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两万海军还是偏少了点。  

何况再过两年,待东洋初步发展后,刘范便打算下南洋,进东洲,如此一支强大的海军自然更加不可缺少。  

扩军八万,蒋钦,周泰,董袭,凌操四人各领两万人,如此一人负责留守江东,保证江东到青州的运输,一支留守台湾,为下南洋做准备,一支驻扎东宁,为进东洲做准备,最后一支驻守兴海郡,保证东洋海路安全。  

除去四支海军外,刘范还有一支近卫海军,人数五千人,驻扎在了泉州港,由刘范亲自统领,加上隶属于军屯军的海巡司,这些便是保证刘范核心区域的海上力量。  

“主公,海军扩军自是重要,然现如今我等应多考虑冀州诸事,属下听说袁绍最近正在扩充军力,同时接纳了吕布,并派吕布与高干一起征剿冀州盗匪,此事我等不可不防也”  

程昱起来拜道。  

“吕布,一匹夫,不足惧也,而且吕布桀骜不驯,久后必与袁绍不容,我等只需按部就班,便可也”  

刘范看了看程昱,说道。  

之后众人便离开了,而荀彧确留了下来。  

“禀主公,属下有三位贤才推荐给主公”  

荀彧说完,刘范大喜。  

“是何贤才”  

刘范说完,荀彧拜道。  

“其中二位乃蔡大家推荐,一为徐干,徐伟长,此人虽只二十三,然精通各项学时,乃不次于元瑜之治学贤才也,另一位乃诸葛瑾,字子瑜,此人温厚诚信,为人正直,见解非凡,乃为政大才也,还请主公深查之”  

荀彧说完,刘范大喜。  

徐干和阮瑀一样是建安七子之一,而诸葛瑾那可是东吴重臣,都是这一时期的人才也,如何不让刘范上心。  

更别说诸葛瑾之弟便是诸葛亮,有了诸葛瑾,诸葛亮还早吗。  

“好文若当将二人请来想见,我当重用之”  

刘范说完,荀彧再拜。  

“最后一人属下想重点推荐,此人乃颍川人,与属下同乡,名邯郸淳,字子叔,此人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的苍,雅,虫,篆等文,其作品笑林,艺经更是传世佳作,为天下所喜,若主公请其在大学堂任教,必使我幽州学风更盛”  

荀彧说完,刘范一脸激动的看着荀彧。  

“不想子叔公竟在幽州,我竟不知,乃我之过也,我当亲往请之”  

刘范说完,荀彧笑了笑。  

“子叔公现在招贤馆,自其来到幽州后,蔡大家,康成公皆前往相会,可谓宾客盈门,日夜不绝啊”  

荀彧说完,刘范点了点头。  

以邯郸淳的影响力,自然当的起。  

不久徐干,诸葛瑾二人前来,刘范便任命徐干为学槽书佐,诸葛瑾为户槽书佐,留在府中效力。  

再之后,刘范又与公孙续,公孙范二人拜会后,便与荀彧一道往招贤馆而去。  

来到招贤馆后,刘范便走进招贤馆的文会馆中。  

而此时,邯郸淳正在与一众学子探讨,辩论着。  

刘范则带着荀彧在一边听着。  

“贵气盈门,乃贵客到访也,冠军侯失敬失敬啊”  

邯郸淳看了看刘范和荀彧,笑道。  

荀彧邯郸淳是见过的,而刘范站在荀彧之前,其身份一目了然。  

“晚生刘范拜见子叔公”  

刘范上前对邯郸淳一拜。  

“我乃市井小民,岂敢称公乎,到是在老夫到幽州,多蒙照顾,老夫还得感谢冠军侯也”  

邯郸淳上前一拜。  

“子叔公客气了,幽州能得子叔公青睐,乃幽州之幸,百姓之幸也”  

刘范说完,便与邯郸淳对坐着。  

“不知冠军侯前来,所谓何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