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拜师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啊,此子的天赋极高啊”  

周异看了看少年,笑了笑。  

这个少年,便是周异之子,后来赫赫有名的美周郎,周瑜了。  

周瑜听到周异所说,点了点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此美句居然出自一少年之口,确实让人称奇”  

小周瑜也感叹道。  

“怎么,你羡慕他了”  

周异也对周瑜笑了笑。  

“这倒未必,孩儿年幼,尚需学习,等孩儿如他那般大小,未必比他差”  

小周瑜愤愤的说道。  

周异看了看周瑜,摇了摇头。  

“此子不仅天赋极高,久后恐非池中之物也”  

周异说完,周瑜大惊。  

“父亲是说,他的志向不在学文上”  

周异看了看周瑜,缓缓的说道。  

“此人从小习武,对舞刀弄棒之道颇为精通,然最近确突然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你不觉得奇怪吗,更何况此人身后那四个人,个个都是豪杰猛士,这样的猛士为其所用,其未来岂可小觑,先天下大乱将近,如遇机遇,说不定其会跨过龙门,成为真龙啊”  

周异说完,看了看一脸震惊的周瑜。  

现在大汉是个什么状况,周异也非常清楚,所以看到刘范后,特别是关羽四人,便认定刘范未来志向必然远大。  

“瑜儿,过两日你与我同去蔡大家府上看看此子的拜师礼吧,我想他对你也有兴趣”  

周异说完,周瑜点了点头。  

刚才刘范所言极,周瑜也听到了。  

所以周瑜也不反对,而是颇为期待的答应了下来。  

两日之后,刘焉的书信也到了,刘范接信后大喜。  

便往蔡邕府而去。  

之后便是行拜师礼了。  

先是拜祖师,那就是孔夫子了。  

之后拜师傅师娘。  

蔡邕和其夫人坐在上首,刘范一一跪下奉茶。  

最后就是聆听老师的训诫了。  

蔡邕告诫了刘范几句,也就是一些劝学,静心,刻苦的话。  

拜师礼成,众人纷纷上前恭喜蔡邕收得高徒。  

自太学府后,刘范的名声早已传遍洛阳。  

蔡邕还专门将刘范那两句话写了下来,命人表上挂于书房之中。  

所以对于蔡邕收徒,都羡慕其收得高徒。  

蔡邕也一一向刘范介绍。  

如马日磾,韩悦,杨赐等人刘范都一一施礼。  

然而最让刘范开心的是叫到了三个人。  

卢植,周瑜,蔡琰。  

卢植不仅是当世大儒,有名的经学家,更是出名的将领啊。  

那可是文武双全的存在。  

之前庐江叛乱,卢植封为庐江太守,到任后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之后收留流民,劝课农桑,使庐江大治。  

更别说后来黄巾起义,卢植也是首攻之臣。  

而周瑜刘范不想今日被周异带来了,自然欢喜不已。  

而蔡琰,正是蔡邕之女,和蔡邕一样精通音律,是当世有名的才女。  

一个当世大儒,文武双全,一个被自己认定的海军大都督,一个当世才女,能见此三人,怎能不让刘范开心。  

而蔡邕看着刘范看蔡琰的眼神,若有所思起来。  

“拜见卢公”  

刘范上前拜见卢植。  

“免礼,好啊,伯喈兄收了一个好徒儿啊”  

卢植看了看刘范,笑着说。  

“谢卢公夸赞,在下愧不敢当,在下早就听闻卢公大名,今日能见卢公,是在下之福也”  

刘范说完,对卢公一拜。  

卢植听后,笑了笑。  

“些许虚名尔,不足挂齿”  

之后卢植又与刘范攀谈了几句,卢植对刘范的学识大吃一惊,特别是刘范一些兵法认知,也让卢植豁然开朗,心想,自己为何没有一个这么好的徒儿呢。  

再之后刘范又与卢植说了几句,便离开了,而卢植则看了看周异旁边的周瑜,笑了笑。  

拜师礼完后,宾客纷纷离开,蔡邕也将刘范叫到了自己的书房。  

“想必你也该离开了吧”  

蔡邕说完,刘范颇有些伤感。  

“禀蔡师,正是”  

见刘范有些伤感,蔡邕也有些动容。  

“不必如此,你我虽相交日短,然你却颇得我喜爱,以后有何事均可来洛阳找我,在北地好好立功,不要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刘范被封为羽林郎,蔡邕也是知道的,所以也勉励了一番。  

“谨遵师命”  

刘范说完,又和蔡邕说了几句后,便离开了。  

刘范离开后不久,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蔡琰走进了书房。  

“老爷为何不劝其留在洛阳,北地凶险,这万一”  

蔡邕夫人对蔡邕说道。  

“此乃陛下旨意,目的就是要锻炼他,让其能撑起大汉未来,更何况其父母均在幽州,兄弟几个又在江夏,如何能留在洛阳”  

蔡邕开口反驳道。  

“不过此子我颇为喜欢,听其也已十五岁了,尚未婚配,不如让琰儿嫁给他如何”  

夫人说完,蔡琰便在一边脸红的说道。  

“娘,休要胡说”  

蔡邕摇了摇头。  

“此事不知其是什么想法,还是先看看吧,更何况那河东卫家也打算为其子弟卫仲道求娶琰儿,仲道也是我得意弟子,也不亏待了琰儿”  

蔡邕说完,夫人有点不高兴。  

“那卫仲道有什么好,一天咳嗽,病秧子一个,琰儿嫁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