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章:剑之势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帆风顺、一路平安两支小队报道之后,被分到“一字拓荒营”阵中待命。然后就见不到姜祖儿的人影了,据说是被大人物召见过去单独教导。  

方圆早知这丫头的背景不浅,其余人似也有耳闻,见怪不怪了。  

整个基地的精英人物齐聚一堂,这种场面平时都难得一见。这些人大多都年岁不高,气血鼎盛,少不了发生一些少年意气风发事,彼此切磋一二也在所难免。  

牛犇伤还没养好,就伙同王贲、金刚等人去找人切磋了。  

基地见士气正高,也并不制止。只是强调切磋可以、点到即止,不可有人受伤,否则双方都按械斗罪论处。  

方圆参悟精要正到关键时刻,不想分心,看过几次之后就没了兴趣。  

真正的高手并未出来切磋,热衷争斗的几人勇则勇矣,还未跳脱锻炼气血的范畴,战法修炼的也不得精髓。无论剑戟枪刀,只一出手,方圆立刻就能分辨出下一招出自何方。  

这便是剑心通明的妙处。  

没了兴趣观战之后,便回到营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参悟“剑之势境”精要。  

直到三日后,彻底悟透了丙辰册,才稍稍外出透透气,顺便实践这段时间领悟所得。  

基础剑法:LV65(12.8万/13万)~∞  

剑气已淬炼到六色并发的状态,攻击力大大提升。  

这些只是其次,方圆参悟了这么多剑理,一身剑法终于开始超脱于术的樊笼,走向剑势之境。  

什么是势?  

老子曾经曰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五十一章)  

这里提到的“势”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词,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使用它,觉得它不可或缺、无可替代,但又拿不准它的确切涵义。  

一方面,可以表示静态的或稳恒行进的事物的演变趋向,如局势、形势、态势、姿势、情势、国势、水势、火势、风势、伤势、时势、运势、走势、涨势、跌势等等。  

另一方面,势又可以形容某种影响力,如权势、地势、山势、势力等。  

说文解字大徐本有云:“势:盛力,权也。”  

孙子兵法也说过,“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但这些都太过片面,不足以全面理解剑势。  

什么是剑势?  

则要从道、术、势,三方面统筹理解。  

道是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术通法,指方法,手段、策略。剑有剑术,刀有刀术、拳有拳法,权有权术。都是为达目的,而行驶的诸多手段。  

一个人的剑术在术之境,需经历剑法初学、剑法精通、剑法入微,剑法登峰,至剑法极境之后便自那高高顶峰一跃而下,自然成势。  

剑势已经不是术的范畴了,动辄间牵引元神异力,可引动天地能量化作剑势威力。  

或静也好,或稳恒行进也罢,每一招一式都在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迈进。  

归纳总结成一句话,便是“术是具体的、实践的道;道是基本原理,术是方法论,而势则是动态变化的趋势,借助道认识势,通过术改变势!”  

“斩!”  

方圆忽然毫无征兆的出剑,一道寒光在数十米外一块巨石上闪过。  

这一剑出,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方圆却满意的收剑,回营。  

“剑之势境,咱已经彻底踏足了。”  

“苍苍茫茫一线天”那般强大威力的一剑,原来是如此来的。  

至此,方圆终于窥得那一式截天剑法的门槛。  

终于不用在将这一式剑法,反反复复的刷了。只要能练成截天剑法第一式…,嘿嘿嘿,“敢问天下苍生,谁敢试吾锋缨!”  

正好一队巡逻的战士路过,听到这句大言不惭的话,全都看沙比似的看着那大胡子的背影,“是那个有名的修炼狂魔。”  

“想不到他是这种人?”  

“该不是修炼疯魔了吧。”  

“没准喝了呢。”  

“几个菜呀,喝成这样。”  

他们一阵议论后,继续巡逻,正好路过巨石。  

也不知谁碰到一下,脚下忽然传出哗啦啦响声,队伍骤然一惊,“小心,有情况!”  

身边巨石骤然如流沙般溃散,烟尘过后,整座巨石彻底成了一片砂石。  

只留下一队战士目瞪口呆。  

“排长,这,这是什么情况?”  

“快去禀报!”  

“是!”  

半晌,一名上校长官飞纵而来,落在砂石边上。看到散落的砂石,瞳孔便忍不住一缩,“好精妙的剑法,莫非是纯阳一脉又出好苗子了?!”  

方圆刚回到营内,立即就被王贲、金刚、罗汉等人喊住,“方兄,还以为你在闭关呢,没想到还能在这里碰到你。”  

“你们这是要去哪?”  

”牛犇准备上台守擂了,我们正要去给他加油。方兄既已出关,不如一同前去如何?”  

方圆正处于兴奋状态,还想着快些回去继续参悟剑理呢。闻言漫不经心回了一句,“牛兄不是天天去吗,有什么好稀奇的?”  

王贲道:“方兄你一心闭关苦修,是让人十分佩服的。不过外界信息变化也十分快捷,如今擂台规则早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