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酿酒沉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没问题,老婆大人的建议全部采纳。”  

徐明点了点头,现在在他的脑袋里,是两位老婆最大,不管提出什么要求,能做到的他一定会做。  

哪怕是把月亮摘下来,他也会承诺下来,有能力绝对去摘。  

毕竟,他是个负责任的好男人。  

何况,只是酿一点酒而已,这点小事他一点都不觉得麻烦。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养鸡的任务全部交给何大妈,徐明主要的精力,则放在了酿酒一事上。  

至于如何酿酒,在共同研究学习了一些相关资料之后,主要分为了四步:  

第一步:准备工作,主要是加工并制造酒桶。  

一般的,西方人酿酒用的酒桶,主要是橡木,这种木料的特点是不易干、韧性与质地中,可弯曲成各种形状,不易漏,且成本较低,是绝佳的酒桶制作材料。  

不过,徐明没有使用橡木,而是直接利用干燥后的红木,作为制造酒桶的原料。  

并且在两天时间内,制作了五百多个红木酒桶,足够使用。  

第二步:采摘和加工酿酒用的水果。  

徐明首先选中的酿酒材料,自然是甜度非常高的水晶红提…酒精的产生主要与糖分相关(或淀粉物质),越甜的水果,酿出来的酒精含量越高,越像酒。  

水晶红提,毫无疑问是酿酒的首选。  

甚至,酿出来的酒名,三人都提前想好,叫做“红水晶酒”。  

于是花了两天时间,来到水晶红提林的徐明,合计摘下了15000斤的水晶红提,可谓掏空了上百颗果树。  

得到了大量的水晶红提果后,还要进行深加工。  

即把那些果子碾碎,尽量把果肉、果汁榨取出来,再经过过滤装置,去除掉当中的多余杂质,得到相当粘稠的果汁。  

再视情况,往里面添加一定量的水,多加则是低酒精度酒,少加水则是中酒精度酒。  

第三步:将果汁倒入酒桶之中,然后加入酒曲,进行密封。  

所谓的酒曲,主要成分就是曲霉菌、酵母菌的孢子,种类有好几种,在无氧的环境下,可以把糖类分解为酒精,可以说,因为有了这些神奇的厌氧细菌,才有酒这种饮料。  

徐明这两天买了四种不同的酒曲,但不知道酿出的酒,会不会存在一定的区别。  

第四步:把密封酒桶,存放在阴凉的地下酒窖中,进行发酵,等待成酒。  

这个发酵的过程,一般只要一两周时间,果汁里大部分的糖分,便能被厌氧菌分解成酒精,若是某些私人的米酒酿造作坊,估计一周时间,就把米酒酿了出来。  

只是时间这么短的话,会有少量的糖类没有分解完成,有一定的颗粒物残留,发酵的不够彻底。  

要追求口感纯粹、颜色明澈以及残留物极少的话,酿造时间越长越好!  

以红酒为例。  

半年是底线。  

一年勉强可用。  

三年、五年的则是品质上佳的精品。  

十年、二十年以上,则是精品中的精品,可以卖出更高的价值。  

这是一种可以随着时间沉淀而增值的饮品,即便年份越长,边际效应递减,酒的品质提升有限。  

但“时间越长、品质越好”是真理。  

这次徐明采摘了一万五千多斤的水晶红提,经过压榨过滤之后,得到的果汁仍有一万多斤,再加入酒曲和水,总重仍在一万两千斤左右。  

体积有600多升。  

可装满大约200个的30升红木酒桶。  

不过为试验那种条件下的“水晶红酒”会更好喝,徐明搞了4个大对照组,20个小对照组。  

四个大对照组,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酒曲,看看酒曲的不同,会不会带来口感味道的明显区别。  

然后每个大对照组下面,又分了五个不同的小组,分别使用高浓度果汁、原味果汁、加10水果汁、加20水果汁、加30水果汁…每组酿个十桶。  

另外三个大对照组也是一样安排。  

如此,便一共得到了20种存在差别的“红水晶酒”。  

在搞定第一批酒,全部放在蜜蜂窝一般酒巢之中,单面墙的利用率,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整个地下酒窖还是显得空荡荡的。  

有些强迫症性格的徐明,觉得这不太好看,至少要把地下酒窖的一面墙填满。  

至于对面的那面墙,以后作为酒柜,放大量的玻璃瓶装的酒。  

“再接再厉,再酿一些酒出来!”  

徐明开动了脑筋,并找蓝梦欣、李依青她们讨论,还有什么可以酿成酒?  

含糖量高的水果,都可以酿成果酒。  

很快就找到了另外三种理想的水果:红枣、蟠桃与紫皮甘蔗。  

红枣在草地小山那边就有,数量非常之多,但是一颗颗的采摘比较麻烦,效率较低。  

徐明让何大妈帮忙,蓝梦欣、李依青二人,也在一旁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比如拿着兜网帮忙兜果,以及进行清洗等等。  

花了两天时间,得到了5000斤的红枣。  

去籽后,用机器打成果泥,加水搅拌成糊糊状,也分成四个大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的16个小对照组,一共酿了160桶。  

蟠桃的个头大一些,用的是外围小蟠桃,每个都有拳头大,果肉更是极其香甜。  

也是用了两天时间,撸光了几十颗树上的1万多斤小蟠桃。  

但是位于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