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以少胜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万陇军冲杀之下号称二十万大军的夏军顷刻之间便被击溃,四散而逃。  

陇军铁骑趁势追杀,夏军大败。  

主将薛泽逃跑之时为赵义一箭射中后心,摔下马来当场毙命。  

这一战和张如预料的一样,在陇国重骑兵的冲杀之下夏军根本不敢抵抗,见陇军骑兵杀来皆是四散而逃。  

其一,这号称二十万的夏军是一帮乌合之众,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有战斗力的也再无战力的影响之下心生畏惧。  

军心便正是如此。  

人惧皆惧,人勇则皆勇。  

其二,是主将薛泽的指挥不当,治军散漫,明知西坪适合骑兵战争自以为是的他被陇军几句言语便引了过来,他一追杀,身后士兵皆随之!  

如此一来,身后步兵跟不上他,而他这二十万大军良莠不齐,有体力好者,也有体力不好者。  

好者跑的快,不好者自然跑得慢。  

如此,大军拉成了一条线,陇军皆是骑兵,他们若集合在一起人多力量大或许不惧,但是一旦分开则无法与陇国骑兵抗衡。  

这便是薛泽兵败最大的两个原因。  

薛泽死后夏国士兵四处逃窜,陇国骑兵策杀追杀,提刀砍杀,夏军心惊胆战,拼命逃跑。  

陇国骑兵虽然厉害但夏国士兵众多,逃跑者大概有十万人左右。  

众骑兵欲追杀之!这个时候赵义命士兵鸣金,众骑兵闻声回头一看策马而来。  

接着赵义派骑兵押送被俘夏军,同时派士兵清理战场。  

随后便引着大军返回大营。  

回营之后布置一翻便领着百余骑兵去紫阳城见张如。  

来至府前,士兵禀告之后赵义入见。  

欲拜张如,张如连道:“赵将军不必多礼,请坐!”  

“谢丞相!”  

张如问道:“此战如何?”  

赵义回道:“初步计算,战敌四万人,俘三万余人,得战马一万五千匹。”  

张如微笑点头。  

之前赵义已经派士兵报过张如,张如也知道赵义大胜,并且将夏国左将军薛泽射杀。  

故而,此问不是问胜与不胜,而是问战绩如何!  

“一群乌合之众,岂是我军精骑之敌手。只是本相没想到薛泽竟如此不堪一击,三言两语便中了计。”  

赵义也点头:“末将也没想到薛泽如此易怒。”  

“今破了援军夏尘必定不安,你回营之后命令诸将,不可懈怠。如今围了奉历,而城中粮草不多,本相推测夏尘坚持不了几日。”  

“末将遵命!”  

“今日就不用回去了,本相备了酒席,明人去之不迟。”  

“多谢丞相!”  

说罢!便命士兵上了酒菜。  

这是赵义第一次与张如单独饮酒,至前饮酒之时宝拉楚等一众陇国老将皆在跟前。  

赵义也知道,张如是在防着他。  

今日与他饮酒身边未有他人,赵义便知丞相已经相信他了。  

次日一早赵义来见张如,辞了张如之后便往营中而去。  

而这个时候夏尘已经知道薛泽兵败被杀的事情了。  

赵义回营之后便命众将将一众俘虏与薛泽首级送至城下。城上夏军立刻禀告了夏尘,夏尘大惊,与众人上城来看,见城下不远处立着一根木杆,杆上挂着的正是薛泽的首级。  

杆不远处是一众被绑着的夏国俘虏。  

陇军齐声大喊:夏尘,你们夏国的援军已经被我们打败了,感觉开城投降。  

声音大若雷霆,夏尘又怒又恐。  

自他登基上位以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绝望过。  

此时城中的粮草所剩无几,如此下去必定被陇军困死城中。盼望援军来救,未想援军竟被张如所灭。  

心里叹息一声,夏尘很是绝望。  

如今的他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插翅难飞矣!  

“陛下!”  

一人叫了一声,夏尘不语,目光一直看着杆上薛泽的人头。  

突然,大喊一声:“列祖列宗,朕愧对你们呀!”  

一听此言,众臣纷纷跪地,夏尘又怒喊:“张如匹夫,朕败了,朕败了。”  

说罢!一人连道:“陛下,臣有一计。”  

“说罢!”这两个字若千斤一般,夏尘缓缓吐出,很是吃力。  

“陛下,可派一人去往陇营之中与陇国谈和。言只要谈和便与陇国一齐攻打梁国,届时拿下梁国之土尽属陇国,我大夏绝不指染。”  

“现在臣估计梁国已经开始向陇国用兵,对于梁国之反复无常秦议必定大怒。可以为大军皆在此地,只得隐忍,派一人说之或许可行。”  

其余人附和:“陛下,此法可行之!”  

夏尘看着他们,说道:“尔等以为张如与尔等一样愚昧无知吗?”  

众人低头不语,过了一阵,夏尘道:“都起来罢!”  

众人齐道:“谢陛下!”  

这时,广森说道:“陛下,城中粮草还可食半月,臣观天象这几日便会降温,届时陇军必会回营取暖,留部分士兵看守,届时可寻机会,末将等保护陛下杀出城去。”  

夏尘不语,广森又道:“陛下,臣以为几位大人之言可以一试,倘若不成便等天气变化之后在寻机会。”  

夏尘一点头,道:“巨威!”  

“微臣在!”  

“你平时不是能言善辩吗,这次便由你去罢!”  

“微臣遵旨!”  

说罢!夏尘目光再次看向薛泽,随后便下城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