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面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丰知道自己儿子不会上心这件事,便在他二人出去后派下人去打听,人问了不少,但都不知北路第一家。  

其实张如说的地址是没有错的,不过上京百姓不会叫南城北路,而今南新街。南城北路是官家的称呼,老百姓都叫南新街。之前叫南新街,现在也叫南新街,因此处是城南,新王府也在这里便称南新大街。  

这个称呼也只有上京人知道,他郡来的是不知道的。当然,也有知道南城北路的,显然刘丰派出去打听的下人没有遇到。  

“如此可就难办了,都不知道其家何处,如何买他之马?”  

“夫人勿急,待明日面圣之时与陛下说上一番,陛下念刘家之功劳必定会调查。”  

田瑜一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丞相府房间之中张如坐在桌前,商珏正准备洗脸睡觉,张如对商珏道:“方才遇到两人,看样子应该是兄妹。两人向我打听城南北路第一家。”  

商珏冰雪聪明,张如一说她便知道是那个要买自相公马的人,问道:“相公你是如果说的?”  

“相公我给他们指了方向,不过不是顺数,而是倒数的。”张如笑道商珏微笑摇头:“相公,你打算如何处理他们?”  

“这件事不须相公操心,陛下自有决断。”  

次日,下朝秦议刚到御书房便有侍卫来报:“陛下,宫门外有一人请见陛下,此人说他是陛下亲封的安乐侯,名为刘丰。”  

“可有符印?”秦议头也不抬的问道侍卫回道:“回陛下,此人有符印。”  

“可查过了?”  

“查过了,当初先帝与陈交战但却战马,这刘家便向先帝献马千匹,先帝感其功封其为安乐侯,在池县赐地千顷。”  

“此来所谓何事?”  

“前来拜见陛下。”  

秦议点头:“宣!”  

余是内侍走出御书房,大声喊道:“宣安乐侯刘丰觐见。”  

“宣安乐侯刘丰觐见。”  

一声落下一声又起,但声音却越来越远。如此一直要传到宫门前,要让刘丰听到。  

今日面圣只刘丰一人,家眷是没有资格见大陇国君的。刘丰听到秦议宣他觐见,心里又惊又喜,随着声音落下他抬脚踏入了皇宫。  

来到御书房外,刘丰跪在外边,喊道:“微臣刘丰请见陛下。”  

秦议听到声音,喊道:“进来罢!”  

刘丰大喜,叩首谢恩:“谢陛下隆恩!”  

说完,起身走进御书房,心里极是忐忑。刘丰没见过秦议,不知他如何模样,但见御案之前的少年便知这是大陇国君秦议,立刻跪地:“微臣刘丰请陛下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秦议放下手中书籍,抬头看向刘丰,问道:“你就是刘丰?”  

“回陛下,是微臣。”  

“起来罢!”  

“谢陛下!”  

“来人,看坐!”  

“是!”  

内侍搬来椅子,放置刘丰身前,这时秦议又道:“坐吧!”  

刘丰欣喜,心里极为高兴,陛下对他如此想必是没有忘记刘家之功啊!  

“听说当初父皇与陈国交战之时你献了一千匹战马?”  

“回陛下,这都是大陇子民应该做的。”  

秦议点头:“嗯!不错!”说罢,又道:“哎!不对呀!献马的应该是你父亲呀!怎么这安乐侯到你头上了?”  

刘丰一惊,连道:“陛下您有所不知,当初先帝封微臣之父为安乐侯。当时陛下便言此爵可由后人继承,微臣之父早年故去,所以将侯爵传给了微臣。”  

“居然是世袭制,这倒是少见呀!”  

刘丰没有听出秦议话中之意,笑道:“幸得先帝垂爱才有此爵。”  

“你此来京城可是有事?”  

“回陛下,微臣此来京城是为面见陛下。自陛下登基以来微臣便想着要来面圣,但分地事宜颇为麻烦,微臣怕有些居心不良之人乱搞便亲自与县令大人操心,故一时误了来京面圣之时间,还请陛下恕罪!”  

“哎!你这是一心为民,朕安能责怪。来人,上茶。”  

“是!”  

刘丰又是大喜,果然与传言一样,当今陛下对百姓极为关心。  

“谢陛下!”  

“当初朝廷与传国交战,你刘家却是献出一千匹战马,这是莫大的功劳。若大陇人皆似你必定繁荣昌盛,不用数年便可使陈国俯首。你今日来的突然,朕也不知该赏你何物,便赏你五百金罢!”  

刘丰跪谢:“微臣谢陛下恩赐!”  

“不必如此,起来罢!”  

“谢陛下!”  

刘丰起身坐于椅子上,刚刚坐下秦议又道:“这次回去后多多建设池县,你是池县的第一大户,更是朝廷所封的安乐侯,更要如此。不能以势压人,更不能行强取豪夺之事,凡事皆要依法而行,如若不然朕定废了你这安乐侯,你可明白了?”  

刘丰连道:“请陛下放心,微臣定会安分守己,为池县贡献。”  

“如此甚好。”  

“陛下,微臣要参济川太守唐混。”  

“哦!”秦议微微惊讶,问道:“唐混怎么了?”  

“回陛下,唐混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行事霸道。臣去济川拜访他,他却将臣放置门外,置之不理,请陛下明断。”  

“哦!这个唐混真是好大的胆子呀!你切放心,朕必责之。”  

“陛下圣明!”  

“还有事吗?”秦议问道,刘丰起身跪地,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