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陇国撤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这些俘虏回去之后肯定会帮着他们做宣传,陇人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差。也并非所有的陇人都是要杀他们的。  

自那场大雨后草原上一直阴沉沉的,已经有十天了,这十天中巴赫木没有任何动静,张如他们也没有什么动作,每天只叫诸将训练士兵。  

两天后天空放晴,张如叫来赵闫云艺两人,对他们说道:“赵将军,云将军,你二人各引五千兵马于今夜子时悄悄出营,离此三十里有一面陡坡你二人提前埋伏在坡上。”  

云艺问道:“军师,可是要伏击巴赫木?”  

张如点头:“正是!”  

云艺又问:“可我们埋伏在坡上也没什么用呀!巴赫木根本不敢过来。”  

张如一笑,道:“云将军大可放心,明天巴赫木肯定会来的。”  

赵闫云艺皆是疑惑,张如又道:“你二人只管去,本军师自有使他来之法。”  

二将点头,张如嘱咐道:“你们伏于坡上,待我引他过来,待他们走到一半你们二人命令士兵以强弩射之,明白吗?”  

“是!”  

两人走后,张如叫来司马衔与郭通,对二将道:“你二人于今夜亥时领五百人马领带我军盔甲五百,去宝拉楚部落。告诉他明日午时让他领五百骑兵穿上我军服装和你们二人一起去烧巴赫木大营。”  

二将领命,张如又道:“记住,此去你们不是杀人,是烧他大营与粮草。”  

“是!”  

“烧了大营后你们即可反回宝拉部落,等待我的命令。”  

“末将遵命!”二将齐道,说完,转身出帐而去。  

王成不解,问道:“军师此何意?”  

张如笑笑,对他道:“王将军勿急,明天你就知道了。最近巴赫木没有动作,想来是在寻找机会那我就给他这个机会。”  

王成越发疑惑,但张如都这样说了他也不好问,只得作罢!  

次日一早张如叫来诸将,说道:“诸位将军,昨日你们问我是什么意思,今天我就告诉你们,本军师要诱出巴赫木,给他来个以逸待劳。”  

说完没等众人说话,张如又道:“传令三军,人穿甲马上鞍,一刻钟后向西河郡出发。”  

诸将一惊,王成连问:“军师,一刻钟不够啊!”  

张如笑道:“够了,除了人马兵器,粮食战车大帐这些统统留给巴赫木。”  

“啊!”众人惊讶张如解释:“我们假装着急回国的样子引巴赫木出来。”  

王成道:“明白了,只是巴赫木已经吃了几次亏了,这次还会上当吗?”  

“王将军放心,巴赫木此人就是死不记性,见我们匆匆而去他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诸将点头,张如道:“诸位将军速去准备,一刻钟后我们准时出发。”  

“是!”  

一刻钟后陇国大军向西河金沙方向而去,大营依旧,里面的粮草,战车整齐而放。  

巴赫木大营“报…”  

帐外探子来报,巴赫木和几个女子玩的正在嗨,听到声音没好气的喊道:“什么事?”  

那探子似乎知道巴赫木在干什么也不进账,只在外面说道:“报告首领,陇兵撤了。”  

“什么?”前一秒还在床上的巴赫木一听这话顿时一步跳下床,对身边的三个女子说道:“小宝贝,你们先回去,本首领晚上在叫你们过来。”  

三个女子出去后巴赫木边穿衣服边道:“进来说。”  

“是!”  

胡人探子走入大帐,巴赫木问道:“陇狗什么时候撤的?”  

“今日一早。”  

“可知道他们为什么撤兵吗?”  

“末将不知,不过他们走的很匆忙,粮草战车都没来得及带,连大营都没拔。”  

“哦!”巴赫木一喜,又问:“他们可是撤向了西河郡?”  

“回首领,末将顺着马蹄走了五六里,他们所去的正是西河金沙方向。”  

“好,本首领知道了,你现在去叫其他首领过来。”  

“是!”  

不一会其他首领也都急匆匆的走进了巴赫木大帐,看他们的神情想必已经知道陇军撤退的消息了。  

见人来齐,巴赫木道:“你们都知道了吧?”  

众人点头,巴赫木又道:“陇狗居然撤退了,而且连粮草战车都没有来得及拿。”  

说完,一首领道:“他们急匆匆的撤退想必是国内出了什么事。”  

又一首领道:“应该是这样的,现在陈国与陇国战事吃紧,我猜测应该是陇国吃了败仗,所以陇帝下令让他们马上撤兵回国,要不然依他们的行事作风不可能连战车粮草都丢呀!”  

格尔山道:“大首领,两位首领说的有理,这个时候正是我们攻打陇狗的最好时机。”  

巴赫木高兴的一点头看来他也是这个意思。  

这时,巴和日道:“首领,张如诡计多端,我们先调查清楚在作打算也不迟,以防又中张如诡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