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太山与太行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日复一日。  

数十年的时间,转眼而逝。  

凭借《八九玄功》这一部玄妙的功法,杨戬在短短时间内便明悟了金仙之妙,证得不朽道果。  

出于救母心切,杨戬在粗略地熟悉了当前的境界之后。  

便就向师尊提出告别。  

对此,玉鼎真人没有阻止,并且还指引其该如何行事。  

“杨戬,汝母云华被天庭玉帝镇压于太山之下。”  

“此山颇为神异,就连为师亦算不出是何来历,位于何处。”  

“不过月宫之中,有一开山斧,可指引汝行救母之事。”  

月宫?  

杨戬心下一动,说道:“徒儿多谢师尊指点。”  

拜谢过后,救母心切的杨戬便快步离开了玉泉山。  

原处。  

金霞洞内的玉鼎真人在沉吟了一会,才自语道:“此事因果纠缠,吾竟是看不出半分缘由。”  

至于先前所说的月宫与开山斧一事,却是其师尊原始吩咐下来让其告知的。  

这其中涉及到圣人行事,玉鼎会看不穿才是正常。  

所以,他也没有多纠结于此。  

就是不知师尊涉及此事,有何打算?  

毕竟事关自家徒弟,玉鼎难免会多想想。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的徒弟杨戬也是阐教弟子。  

想来,师尊不会让其吃亏才是。  

思索到此,玉鼎便不再细究下去,而是全心开始修炼。  

再不用心,就晚了。  

想他玉鼎,玉清圣人门下!  

在阐教修行了数百年,境界亦不过是不朽金仙。  

而徒弟杨戬凭借自身天赋,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便也达到了这个境界。  

有这么个天赋异禀的徒弟,玉鼎不免会觉得有些压力。  

固然杨戬只是刚刚突破,但万一日后被徒弟弯道超车,岂不是很尴尬。  

因此,在杨戬离去之后,玉鼎便开始专心体悟师尊原始讲道时,曾讲述过的太乙之道。  

当然了。  

在数百年时间内,玉鼎就从一介凡身修炼至金仙境界,这个速度便已然可以算是超凡脱俗。  

即便纵观整个洪荒天地,亦是如此。  

并且在一众阐教弟子之中,玉鼎的天赋也能算作是上佳的了。  

虽然其出身于先天羸弱的人族,但作为占据着天地主角的种族,得天运垂青,福泽不浅。  

大运加身的人族,内部自然是频频有天骄现世。  

玉鼎能够拜入阐教,自然也是这人族天骄中的一员。  

而阐教的教意,讲究阐释天意、顺天而为。  

其麾下的弟子,自然都是一些大气运之辈。  

因此在几百年前,最终成功拜师玉清圣人,成为阐教弟子的几乎都是人族之身,除了黄龙。  

不过黄龙真人出身龙族,统御四海水族,又早早站队人族,亦有一分天运垂青。  

不像妖族,直接被女娲圣人贬为湿生卵化、不识天数之辈。  

遭上天厌弃不说,时不时还有三灾加身,可谓十分凄惨。  

却不知通天师叔,收那么多祸害干什么吗?  

这个念头,只是在玉鼎脑海里一闪而逝,多想无益。  

另一边。  

修行数十年,刚走出玉泉山金霞洞的杨戬只觉举目茫茫。  

在稍微顿了顿,其才依照师尊所言,前往天上的月宫。  

只见杨戬摇身一变,化作一头神俊的飞禽,急速掠向上空。  

随后,足足花费了两天时间,他才踏上了死寂寒冷的月球。  

化为原形的杨戬在环视一圈后,便觉得此地荒凉无比。  

不过荒凉便荒凉吧!  

就是有一点,月宫何在?  

所幸,杨戬看见了一道逐渐朝自身所在靠近过来的倩影。  

来者雅若幽兰,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无疑就是一位绰约多姿、不食人间烟火的月宫仙子。  

杨戬见之亦是觉得惊艳,不过救母心切,也顾不得去想其他。  

如今最重要的,还是月宫所在。  

正当杨戬想朝其询问之际,却听得身前仙子的话语传来。  

“请随我来吧。”  

“仙子莫非,知我此行所来是为何事?”杨戬有些错愕。  

“嗯。”  

清冷的回应了一句,被换作“仙子”的嫦娥便转身领头走去。  

见其不愿多说,尽管杨戬心里有着不解之意,却也只能这么跟了上去。  

不多时。  

两人便来到月宫之前,站在枝繁叶茂的月桂树一旁。  

“咚咚”!  

“咚咚”!  

前方的吴刚依旧牢牢握着开山斧,不间断地在砍伐着月桂树的主树干。  

嫦娥在看了一眼之后,便道:“你所需要的开山斧就在此。”  

“去拿吧。”  

闻言,杨戬也不含糊,直接上前朝吴刚说道:“这位兄台,借斧子一用。”  

话语一落,宛如机械般的吴刚第一次顿住了砍树的动作。  

见此,杨戬便从其手中拿过了其手中的开山斧。  

说来也怪,他在将开山斧上手之后,便有一种牵引感。  

指引?  

莫非,这就是太山所在?  

想到师尊所言的杨戬,心下闪过这个念头。  

于是,他顾不得客套了,在粗略地谢过嫦娥与吴刚之后,便匆匆往开山斧所指引的方向而来。  

杨戬如履平地般踏空而行,很快就远离了月宫。  

时空仿佛扭曲了。  

随之,他来到了一个自己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