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群星下界与杨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眨眼间,数百年过去了。  

玉帝与佛陀之间的谋划正在进行当中,贪恋下界美好的云华仙子已然私自下凡而去。  

而这时,下界的大商王朝,国力则在鼎盛时期。  

俗话说得好,盛极而衰。  

因此,这鼎盛时期亦也表明大商往后将逐渐没落。  

也就在王朝中期的时刻,端坐于九重天的太昊动了。  

只见封神榜从其袖口飞出,宝光大放。  

随同群星真灵一齐下界而去,种种异象频繁生起。  

下界,一场浩浩荡荡的流星雨,持续了数十年。  

在此期间,熠熠生辉的星光再一次遮过了月华,即便是在大日横空之际,生灵们亦能以肉眼看见那一颗颗明亮的大星。  

在太昊的设想中,群星真灵转世的对象都是为人族。  

封神之战,应是人族之间的一场试炼。  

不过对此,通天却不认可,大手一划,就将五成左右的星灵转生为非人族的异类。  

见此,太昊心下一恼。  

也是看到上清圣人的这般手笔,太昊这才清楚为何妖族在封神大战中能有逆势而起的趋势。  

“妖族…此战若是让上清圣人成了,其莫不是还要顺势掀起一场种族之争?”  

心下恼怒的同时,太昊却十分冷静,细细观察起通天的手笔。  

很快,祂就发现一个关键点。  

此次封神大战中,唯独身具飞熊之相的人才能执掌封神榜。  

身具飞熊之相的,就只有两位。  

此番,太昊便是察觉到身具飞熊之相在通天的手笔变成了一人一妖。  

而这一妖,恰恰与截教有着极深的缘法。  

见此,太昊也不犹豫,眸光似剑,径直斩断了此妖拜入截教的所有命运线。  

才刚做完这般动作,太昊就发觉到一道凌厉如剑般的目光落在自身上。  

与之对视,这才发觉是在极远之外、碧游宫中的通天正望着自己。  

圣人漠然的目光中,带着警告之意。  

不过太昊对此却毫不畏惧,不说自身具备着圣人不得轻易打杀的天地至尊位格。  

单单是背后的靠山,便使得太昊不会惧怕一尊圣人的目光警告。  

祂反而轻笑道:“上清圣人莫不是忘了自身还有着人族气运垂青?”  

话落,通天圣人的眸光这才移开,亦没有对太昊的布置再做出什么动作。  

显然是没忘了这一点。  

通天退让了。  

亦或者,圣人觉得这般十赌九输的局面,才符合截教的教意?  

毕竟区区人族气运,可不能牢牢地捆绑住一尊圣人。  

女娲给予利益,令几尊圣人接纳人族气运的目标,也只是让诸圣认可人族天地主角的地位。  

同时,让这几尊圣人的立场稍微偏向人族一些。  

不过,诸圣的立场更多的还是各自的教派。  

教派,关乎诸圣自身的道意,自然不会局限在人族当中。  

即便是太清圣人所创建的教派,人教的本意也只是以人为本、以人性的美好去教化万物。  

甚至人教之称,只不过是在人族看来如此。  

本意教化众生的人教,立场自然不在人族身上。  

反而玉清圣人的阐教,讲究顺天而行,或多或少会给人族带来助力。  

毕竟人族刚刚奠定天地主角的地位,当大兴!  

而这点,也是截教会站位妖族的原因所在。  

思索间,太昊摇了摇头。  

当初,或许就不应该给妖族留下一线生机!  

不过接纳妖族,则是女娲的意思。  

以女娲的眼界,自然不会局限在人族之内。  

况且,人族一家独大也不见得会是好事。  

再说了,以洪荒之大,灭了妖族之后,指不定就会有更厉害的种族出现。  

反而接纳妖族后,给予一线生机的同时,又致以“三灾”压身。  

纵使有一天,妖族能有翻身的机会,这还不得看女娲的意思?  

这种考量,着实深远的很。  

另一边。  

玉帝与佛陀合力的布置,亦到达了关键时刻。  

云华仙子至今下界已然长达数十年,并且与普通人族杨天佑私通,还诞下一子:杨戬。  

在玉帝与准提的谋划中,杨戬此子扮演的正是“解救之人”。  

前面也提到过,这个“解救之人”必须与大羿相关,才能顺利借走开山斧。  

因而在其孕育之初,玉帝便用手段将吴刚,也就是在大羿的肉身上提炼出一些精血,打入其内,铸就自己这个外甥的根基。  

所以,出生之后的杨戬才会那般不凡。  

额前天生的竖眼,强大的肉身都在表明杨戬非寻常人族也。  

而至此,舞台已然布置完毕,就差登台表演了。  

玉帝唤来一女仙,令其去传讯云华。  

随即,却得到这么一个回复。  

“启禀玉帝,云华公主此刻并不在天庭之中。”  

稍后调查,才知云华公主竟是私自下界而去,还与一凡人私通。  

闻言,玉帝震怒。  

立即派遣天兵天将,将云华仙子擒回天庭。  

随后,玉帝更是亲自将其镇压在太山之下。  

固然心知这只是一场戏,但为了力求真实,不妨碍玉帝假戏真做。  

尽管这般看起来有些委屈了云华,但其实深究下去的话,玉帝还是有为自家妹妹好的。  

毕竟区区肉胎凡体,怎么担得起“公主”之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