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恶果与善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山海界。  

一次震荡了整个世界的波动,惊醒了此界至高。  

烛龙睁开眼的一刹那,东边的夜幕天际瞬间泛起了白昼。  

祂身上原本正不断增长着的道韵,却因此而中断。  

眼皮翻动,烛龙闭上瞳孔,了解到不能继续突破后又马上睁开,再次睁开的赤色眼眸目光显得越发锋锐,就连初升的太阳都因此变得炽热不已。  

天际上,不知何时汇聚一堂的暗红色云朵黑压压一大片,滋滋作响的黑色神雷在红云中缭绕着,这宛如天灾的一幕,似是要审判世间。  

显然,烛龙发怒了。  

尽管从祂的神色上看不出丝毫怒意,但作为一尊手握世界权柄的神祇,此时的恐怖天象却是很好地说明了祂的心情。  

山海大地上,望着末日般的天象而陷入不知所措的芸芸众生惊恐万状,一众巫女开始围绕成一圈,跳起古老的祭祀舞蹈试图沟通神明…  

烛龙没有理会这些,而是直接腾空而起,几千里长的赤色龙身完整地显露在天际,远远望去似乎链接着天与地。  

外界的山谷中。  

墨麒麟目光转到被自己踹向另一头的先天灵宝,却惊奇地发现不知何时摊开画卷的山河社稷图上冒着白光,空间泛起一阵涟漪。  

这宝贝莫不是有主的?  

墨麒麟心里一抖,本能地升起一种大祸临头的不妙感觉。  

下一瞬,映入眼帘的来者证明了自己的直觉。  

人首龙身,连绵几千里长的赤色神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祂的不好相与,更令墨麒麟不安的是祂的模样。  

虽然这从法宝里探出的家伙长得有所不同,但墨麒麟还是能一眼认出祂的身份。  

龙族!  

不周山怎么会有龙族?  

而烛龙出来之后,目光在第一时间内就锁定了闯入自家地盘的这个不速之客。  

祂冰冷地盯着这只长有龙首,麋身,牛尾,马蹄的墨色异兽——麒麟。  

大罗金仙的视野自然与凡人有所不同,祂可以直接看透时间线。  

烛龙一眼望去,这只墨麒麟的一生瞬间映入眼帘,这其中自然包括了不久前的记忆。  

自然也看到了那一脚,祂瞬间明悟了一切,知晓了这只墨麒麟便是打断自身修为的罪魁祸首。  

烛龙也不与废话,张开嘴直接吹了一口气。  

这口气息化作一股极致的寒流,直接将眼前墨麒麟冻成栩栩如生的冰雕。  

虽说不朽金仙的保命能力极强,滴血重生的神通对该境界只是等闲,不死不灭这个成语几乎就是描绘金仙的形容词。  

但烛龙这随口吐出的寒流冷到极致,却是直接冻死了这只墨麒麟的身体。  

不过即便如此,它还有被救活的可能,只要有精通再生类法则的大能出手便可,更何况大罗金仙还能直接从时间长河中捞人。  

不知何时,山谷中的烛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人身蛇尾的女娲,祂站在这座麒麟冰雕之前,思绪万千。  

看到其一生,了解到一切的女娲,自然不会惊讶这只墨麒麟是如何闯进这处先天大阵的。  

祂思索的是这前因后果。  

山河社稷图起先是因造化之力而这与墨麒麟结缘,随后女娲拿了山河社稷图,这缘便承载到女娲身上,变成了因。  

而这因,最终缔结的是善果,还是恶果,则是全靠当事人的行事方式。  

显然,这只墨麒麟的行事方式就不太妥当,先是直接了当地闯进女娲的地盘,接着见到山河社稷图便又是立即想要拿下,也不看看此地是否有了主人,其实这点并不难看出。  

随后,见迟迟拿不下这山河社稷图,便劫数难逃般地一脚踹过去,而躲过了无数次袭击的山河社稷图却偏偏没能躲开这一脚。  

墨麒麟这一踹,踹走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女娲突破的机缘,达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显然这次因,缔结的是恶果。  

而如若这只墨麒麟换一下处事态度,结局便会大有不同。  

它只要细心一点,以及耐心一些,恶果便很可能会变善果。  

参考两败俱伤的恶果,善果自然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女娲推演了一番。  

善果最大的可能就是,墨麒麟拜得女娲为师,前者喜得良师,又能为身后的麒麟族拉来一强援,后者则是顺利突破,又能收下一个与自己道契合的徒弟。  

纵观整个事件,其中最巧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女娲正好就在突破关头。  

如若祂不是处于无暇顾及外界的状态,这结果又岂是区区一金仙能做主导的。  

以祂的神通手段,这因缔结的是善果,还是恶果,还不是女娲反掌之间的事。  

不得不说,因果之道果然奇妙。  

而就在女娲领会因果之道的玄妙之际,不周山脚下。  

麒麟族的一处行宫。  

一只火麒麟突然从修炼的状态中惊醒过来,心神不定,思绪不安。  

不是大祸临头的感觉,而是警示,一种血脉至亲出事的本能示警。  

“吾儿?”  

火麒麟脸色一变,连忙施展神通,推演天机算起墨麒麟的下落,马上它就算到儿子去不周山,随后便是一片空白。  

火麒麟心下一沉,早在几万年前,自己便已缔结太乙道果,借助麒麟族的气运,这几万年的修行更是让它的道行精进了太多。  

如今,能让自己算不出什么来的也只有同等级的太乙金仙,而算到一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