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夜袭长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话说,徐文与周卫国,陈正伦带着部队从无锡撤出后,本想从苏州东南方向迂回绕过苏州,然后奔袭敌后,迫使苏州等地的日军主力回援,从而达到调动牵制日军的目的。  

但是部队刚出发,往东南方向走了不到十公里,前面带着一批坦克和装甲车担任侦察任务的李武,就突然传回消息:“大哥,前面有好几股鬼子骑兵,我们被发现了。”  

“你们是干什么吃的?不是说了让你们小心点了吗?”徐文得到这个消息,有些生气的喝斥。  

周卫国也通过无线电听到了这个消息,没等李武那边回话,立即打断向徐文道:“大哥,看来是鬼子扩大了警戒级别与侦察范围,我们要想从苏州东南绕行恐怕不太可能了。”  

陈正伦也通过无线电向徐文建议道:“是呀,除了苏州方面的日军外,江阴一带也有日军正在大举进攻我江阴要塞。  

可供我们穿插迂回的空间太小了,鬼子只需要多派些骑兵侦察哨,就能将路封死,行踪一旦暴露,我们再继续前进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参谋长说得对。”周卫国道。  

徐文沉吟了一会,当即对李武下令道:“老二,马上带着你的队伍撤回来,我们不走太湖东岸了。”  

“那走哪?”无线电中李武问道。  

“走宜兴,沿太湖西岸,直插湖县,尔后奔袭上海,迫使日军回师救援。”徐文道。  

周卫国与陈正伦都赞同徐文的决定,于是独立旅迅速后撤回了无锡,在苏州方向的日军主力还没推进到无锡的时候。  

自无锡向西沿着太湖北岸,迅速进入了宜兴境内。  

至于日军方面,虽然地面和空中都派出了大量骑兵,以及侦察机,但是鬼子把主要的侦察方向都放在了,苏州,无锡,以及常州到南京这一带了。  

根本没有想到,徐文他们这支被打残了的中国军,还敢向西进军。  

因为当时西线的日军,除了从第5师团抽调出来的国崎支队外,还有一个第18师团,这两支日军劲旅已经分别攻占了,湖州,长兴,宜兴,宣城,广德,溧阳,溧水等太湖以西大片区域。  

国崎支队作为前锋,都已经达到芜湖了,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湖西地区已经是日战区了。  

只不过宜兴因为太过靠近中线战场,第18师团和国崎支队又忙着向北推进,企图尽快北渡长江完成对南京的迂回包抄。  

所以,并未派兵进驻。  

因此,徐文与周卫国等人带着部队迅速通过了宜兴境内,在当天傍晚进至长兴县城附近。  

这次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周卫国向徐文建议,全旅停止前进,由他率小股精锐战士,充当侦察部队去前面摸摸情况。  

已经谨慎许多的徐文,欣然同意。  

周卫国也不负所望,半个小时后,他带着几十名侦察战士撤了回来,向徐文汇报道:“前面的长兴县有鬼子驻扎,不过兵力并不多,估计最多也就是一两个中队。”  

“怎么?打不打??”  

徐文沉吟道:“连这里都沦陷了,看来太湖以西地区的日军,已经快达到长江边上了。”  

陈正伦点头道:“淞沪战役失败后,日军兵分三路,西线部队沿太湖西岸向北进军,东线部队沿长江两岸溯江而上。  

中线就是第16和第6师团,三路部队齐头并进,推进速度很快,只不过在无锡被咱们给挡住了。  

否则,这会估计鬼子的中路部队,应该都快打到南京了吧!”  

徐文问周卫国道:“能绕过去吗?”  

只有一两百个鬼子,徐文不想浪费弹药,最主要还是怕提前暴露行踪,现在他还不想过早的暴露。  

周卫国摇了摇头道:“这里的地形比较险峻,东边是太湖,西边是天目山余脉,长兴县就卡在正中间这一带。  

如果我们绕行,只能往西走,西边多是山林,是非常不利于我们装甲部队机动的!  

道路狭窄崎岖难行,一旦被日军发现,在途中设伏,我们无法展开,只能被动挨打了。”  

“而越过了长兴县后,就会进入浙东平原,到时候我们机械化行军的速度和突击威力,都可以尽情发挥出来!”  

“这么说,就必须得打喽!”徐文道。  

“嗯,好在城内的鬼子并不多,而且,我猜他们也不一定会配备无线电台,所以以我们的火力,拿下此地还是不成问题的。”周卫国道。  

徐文却皱着眉头道:“不能强攻,万一敌人配备了电台呢?我们岂不是就要提前暴露行踪了?”  

周卫国沉吟道:“既然这样,那就由我带一支突击队,徒步潜入城内,先端掉敌人在城中的指挥部,这样不管他们有没有配备电台都可以万无一失了。”  

陈正伦点头赞同道:“我看可以,先偷袭干掉城内日军的指挥部,然后再以我们的坦克和装甲车组织强攻,最迟一个小时我觉得就能拿下!”  

徐文本想说,让我带着突击队上,但是转念一想还是小命要紧,自己虽然知识领先周卫国,也学会了坦克的驾驶和操纵技能。  

但是对于单兵以及特种作战,比周卫国还是要差点的。  

而且自己现在可是旅长,独立旅的最高指挥官,能不以身犯险,要尽量避免。  

于是,徐文欣然点头同意了周卫国的建议,并神情凝重的对他嘱咐道:“卫国,一切小心,若事不可为,就发信号,我立即率全旅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