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生擒谷寿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半小时前,第11旅团刚遭到攻击的时候,谷寿夫便得到了消息。  

因为他的骑兵,坦克联队,以及第36旅团的两个步兵联队,都在昨天的攻击,以及独立旅的夜袭中损失惨重,丧失了进攻能力。  

所以,他便打消了出兵增援第11旅团的念头,而是命令板井德太郎少将率部坚守,自己向已经到达苏州的第9和第11旅团请求增援。  

然而,令谷寿夫没有想到的是,整整一个旅团,两个满编的主力野战联队,竟然连半个小时都没能坚持,就被独立旅给打垮击溃了。  

连同旅团长板井德太郎少将都失去了联络,所以,当徐文,周卫国带着数百辆坦克,装甲车,上千名装甲步兵向城南发起突击的时候。  

谷寿夫气的一蹦三尺高:“八嘎牙路,板井这个废物,到底是怎么指挥的?一个旅团连半个小时都坚持不住了吗?”  

“还有第9师团,第11师团,他们为什么在苏州停滞不前?不尽早赶来与我们汇合?岂有此理!”  

参谋长田久利雄脸色沉重的道:“将军,据前沿观察哨汇报,袭击皇军第11旅团的支那军,全部都是机械化部队,拥有大量的坦克战车,火力非常强悍,第11旅团全是步兵,又缺乏反坦克装备,所以才会败的那么快!”  

“至于第9和第11师团他们,则是接到了松井石根将军的命令,暂缓前进在苏州待命。”  

说完,田久利雄立即向谷寿夫建议道:“将军,事已至此,仅凭我们手里现有的兵力,恐怕也难以抵挡支那军的坦克装甲洪流,事不宜迟,我们还是赶紧撤退吧?  

撤回苏州,与第9,第11师团汇合,还有独立第5重炮旅团,只有抱团我们才有可能挡住支那军的进攻呀!”  

谷寿夫十分恼怒的咆哮道:“八嘎牙路,可恶的支那军到底是从哪冒出来这么多坦克装甲战车的?简直匪夷所思!”  

“现在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将军,事不宜迟,请立即下令撤退!晚了恐怕就要重蹈第11旅团的覆辙了!”田久利雄十分焦急的催促劝道。  

这时候,恰好无锡东南方向陆续传出了剧烈的爆炸,以及密集的枪声,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谷寿夫判断,可能是己方的警戒部队,已经与中国军队交上火了。  

遂不敢再耽误时间,立即下令已经被打残的第23步兵联队殿后阻击独立旅。  

他本人和参谋长田久利雄等师团司令部人员,在损失过半的坦克以及骑兵联队的护送下,先行撤离。  

牛岛满率领第36旅团旅团部,以及另外一个被打残的联队,即第45联队残兵随后跟着撤退。  

徐文他们轻松击溃了无锡东南角的日军小股阻击部队,指挥坦克装甲兵们继续向南攻击。  

在城南遇到了被留下断后的第23步兵联队,此时的第23联队联队长早已阵亡,全联队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由一个大队长代理指挥。  

鬼子兵们趴在进攻阵地的战壕里,试图依托着工事进行抵抗,阻击独立旅坦克装甲大军的进攻。  

但是,他们打出去的子弹,打在独立旅的坦克和装甲车上,根本无法对它们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  

反倒是独立旅这边枪炮一开,鬼子阵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无数鬼子兵倒在了坦克炮弹的轰击,以及大量车载机枪弹雨的扫射下。  

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在独立旅数百辆坦克装甲战车的猛烈打击下,第23联队的残余鬼子很快就被斩尽杀绝。  

端着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装甲步兵们,趁势冲上去占领了鬼子的阵地。  

这距离谷寿夫他们逃走还不到十分钟,随即,徐文便命令坦克团和装甲团迅速越过日军阵地,向南追击逃跑的鬼子。  

步兵们在己方坦克和装甲车越过日军阵地的过程中,纷纷迅速登上了坦克与装甲车。  

谷寿夫这个老鬼子本来是坐军用卡车跑的,但是跑着跑着卡车竟然出现了故障,抛锚不走了。  

恼怒不已的谷寿夫只好跳下了卡车,从骑兵联队要来了一匹战马,打算骑马逃跑。  

就这么一耽误,他们就被徐文和周卫国说率领的坦克装甲部队给追上了。  

当时为了追击鬼子,徐文下令所有坦克装甲车全速前进,追了几分钟后果然看见一些鬼子骑兵和坦克装甲部队,正围着几辆军用卡车。  

不作他想,徐文立即下令:“立即开火!给我干掉他们!一个都不要放走!”  

虎式坦克率先发出了怒吼,紧随其后的豹式坦克,T34等上百辆坦克纷纷跟着开炮。  

上百发炮弹狠狠的砸落下来,顿时猛烈爆炸开来。  

将包括谷寿夫在内的一大批鬼子军官,士兵全都炸飞了出去,那几辆军用卡车也被炸的四分五裂,当场解体。  

爆炸还殃及到了卡车周围的鬼子骑兵,以及坦克装甲部队,对他们造成了大量杀伤。  

但是,在爆炸袭来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参谋长田久利雄等几个副官卫兵舍身扑在了谷寿夫身上。  

因此,谷寿夫虽然也被炸飞了出去,却并未被当场炸死,只是重伤摔落在了远处的一条水沟之中,昏厥了过去。  

坦克团再次开炮,又打过去上百发炮弹,这下鬼子的骑兵和坦克部队可全遭了秧,十几辆仅剩的坦克装甲车,连同大批骑兵被爆炸击中,纷纷起火爆炸,人仰马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