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过度卷 (八) 拉拢(2/3)
济会的水太深,陷入其中,就难以脱身。
这触发了徐攸之更多的思考…樱留下的地址居然是共济会的所在之地,莫非她也是共济会的成员?
徐攸之合乎逻辑的猜测。
如果是这样,那就麻烦了。
他找樱完全是为了解决幻听的问题,可没什么叙旧的想法,如果樱不配合自己,不介意给她一点颜色瞧瞧。
可眼下,樱多半是共济会的正式成员,在人家的地盘恐吓、威胁,这种操作只能是脑子瓦特了。
徐攸之自认实力不俗,但在领教过茉莉的战斗力后,不敢再有横推人间的轻视心理。很难保证,这里不会有更加强势的人坐镇。
何况那个樱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在进步,人家也没原地踏步。
即便见到了她,徐攸之也没有十拿九稳得把握。
共济会这趟浑水是趟不得的,这是自己暂时惹不起的庞然大物,天知道和他们接触要捅什么罗乱,最明智的做法是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至于幻听症,可以晚一点治,或者想别的办法。
“不要拒绝的太早,你了解共济会吗?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吗?”
茉莉镇定自若的说道。似乎早料到徐攸之会是这个态度。
“那行,你说吧。”
徐攸之无奈地道。
关于共济会,徐攸之只有浅显的认识,在许多人眼中,共济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组织之一。
因为共济会是个准宗教的精英组织,他们的核心成员清一色的社会名流,不是政要高官就是富豪明星,汇集了有权有势的人,只有这样的条件,方能进入共济会的内部。
很多推崇阴谋论的研究者认为,历史中某些重大事件与这个组织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乃至于许多国家的元首、领袖都是共济会中的一员。
更有人猜测,共济会控制了这个世界,是每次经济危机以及战争的幕后推手。
这当然不是无端臆想,历史的长河中,共济会的名人熠熠生辉,影响巨大,遍及各个领域。
仅仅是音乐方面,就诞生了许多不世出的奇才。
例如莫扎特,其代表作便是《魔笛》,一篇公认的带有共济会思想音乐作品。
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也是一名共济会成员,他对共济会仪式的了解比熟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思想要更为深刻。创作了几部显然受到共济会启发的作品…弦乐四重奏的柔板,《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都是为共济会经文谱的曲。
其他的音乐家中,海顿、李斯特、古诺、胡戈·里曼等都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加入了共济会。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共济会中所强调的某些思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勒西方自古典注意以来音乐文化中自由思想的形成,因而使得18世纪的音乐出项一种理想主义的风格,作曲家们凭借自己的创作展示了他们对世俗音乐在风格与形式方面的关注,进而把他们追求的自由精神融入在所创作的音乐之中。
其它领域,启蒙思想家中,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这样的启蒙思想家,都为共济会的成员。
科学家中,就连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这种等级的大咖,也纷纷投入共济会的阵营。
政治人物更是不胜枚举了,萨德侯爵、腓特烈大帝、乔治·华盛顿、罗斯福、胡佛、丘吉尔、富兰克林…皆是各自时代闻名于世的人物。
而深受世人喜爱的作家,包括马克·吐温、柯南道尔,也有共济会的身份。
茉莉将这些说与徐攸之听的时候,后者的眼睛瞪的溜圆,这些信息确实颠覆了他的认知。
在此之前,徐攸之哪里知道,曾经在教科书上出现的那些名字,有这么多是共济会的人!
茉莉笑着说道:“这些都是推动时代进程的人,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加入共济会吗?”
徐攸之也有这个疑惑,照理说,越是能力不凡的人,越是心高气傲,怎么会甘居人后,加入一个组织呢?
即便共济会有不凡之处,可名人们的社会地位同样不低,没必要抱共济会的大腿吧。
换做徐攸之,绝不会投靠某个势力集团,被规则所束缚,大腿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嘛!
茉莉解释道,这里要说明的,不是因为这些名人的功绩而对共济会作出评论,而是倒过来,为什么这么多名人会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为他们的事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这点从一本《关于欧洲禁书检查制度发展史》的书中得到启发的。欧洲的禁书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并且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间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而这点往往被华夏西方历史学者所忽视。西方历史不像,华夏对于禁书的传播并未形成严密而成体系的检查制度,往往仅仅依靠皇权就可轻松解决,所以并无系统化的必要。但是在西方,因为长久以来并无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督教以及各个王国政权的禁书需求并不可能如华夏这样随心所欲。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书报出版发行检查制度。
而由出版前的“审批”制度到出版后“追查”制度之间的过渡,其中各种推动的力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过去,要参加“共济会”的人必须在秘密投票中获得通过。为保证成员道德素质,申请参加者必须是年满21岁的男子、身心健康、有坚定的信仰,而且至少要
这触发了徐攸之更多的思考…樱留下的地址居然是共济会的所在之地,莫非她也是共济会的成员?
徐攸之合乎逻辑的猜测。
如果是这样,那就麻烦了。
他找樱完全是为了解决幻听的问题,可没什么叙旧的想法,如果樱不配合自己,不介意给她一点颜色瞧瞧。
可眼下,樱多半是共济会的正式成员,在人家的地盘恐吓、威胁,这种操作只能是脑子瓦特了。
徐攸之自认实力不俗,但在领教过茉莉的战斗力后,不敢再有横推人间的轻视心理。很难保证,这里不会有更加强势的人坐镇。
何况那个樱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在进步,人家也没原地踏步。
即便见到了她,徐攸之也没有十拿九稳得把握。
共济会这趟浑水是趟不得的,这是自己暂时惹不起的庞然大物,天知道和他们接触要捅什么罗乱,最明智的做法是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至于幻听症,可以晚一点治,或者想别的办法。
“不要拒绝的太早,你了解共济会吗?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吗?”
茉莉镇定自若的说道。似乎早料到徐攸之会是这个态度。
“那行,你说吧。”
徐攸之无奈地道。
关于共济会,徐攸之只有浅显的认识,在许多人眼中,共济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组织之一。
因为共济会是个准宗教的精英组织,他们的核心成员清一色的社会名流,不是政要高官就是富豪明星,汇集了有权有势的人,只有这样的条件,方能进入共济会的内部。
很多推崇阴谋论的研究者认为,历史中某些重大事件与这个组织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乃至于许多国家的元首、领袖都是共济会中的一员。
更有人猜测,共济会控制了这个世界,是每次经济危机以及战争的幕后推手。
这当然不是无端臆想,历史的长河中,共济会的名人熠熠生辉,影响巨大,遍及各个领域。
仅仅是音乐方面,就诞生了许多不世出的奇才。
例如莫扎特,其代表作便是《魔笛》,一篇公认的带有共济会思想音乐作品。
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也是一名共济会成员,他对共济会仪式的了解比熟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思想要更为深刻。创作了几部显然受到共济会启发的作品…弦乐四重奏的柔板,《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都是为共济会经文谱的曲。
其他的音乐家中,海顿、李斯特、古诺、胡戈·里曼等都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加入了共济会。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共济会中所强调的某些思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勒西方自古典注意以来音乐文化中自由思想的形成,因而使得18世纪的音乐出项一种理想主义的风格,作曲家们凭借自己的创作展示了他们对世俗音乐在风格与形式方面的关注,进而把他们追求的自由精神融入在所创作的音乐之中。
其它领域,启蒙思想家中,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这样的启蒙思想家,都为共济会的成员。
科学家中,就连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这种等级的大咖,也纷纷投入共济会的阵营。
政治人物更是不胜枚举了,萨德侯爵、腓特烈大帝、乔治·华盛顿、罗斯福、胡佛、丘吉尔、富兰克林…皆是各自时代闻名于世的人物。
而深受世人喜爱的作家,包括马克·吐温、柯南道尔,也有共济会的身份。
茉莉将这些说与徐攸之听的时候,后者的眼睛瞪的溜圆,这些信息确实颠覆了他的认知。
在此之前,徐攸之哪里知道,曾经在教科书上出现的那些名字,有这么多是共济会的人!
茉莉笑着说道:“这些都是推动时代进程的人,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加入共济会吗?”
徐攸之也有这个疑惑,照理说,越是能力不凡的人,越是心高气傲,怎么会甘居人后,加入一个组织呢?
即便共济会有不凡之处,可名人们的社会地位同样不低,没必要抱共济会的大腿吧。
换做徐攸之,绝不会投靠某个势力集团,被规则所束缚,大腿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嘛!
茉莉解释道,这里要说明的,不是因为这些名人的功绩而对共济会作出评论,而是倒过来,为什么这么多名人会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为他们的事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这点从一本《关于欧洲禁书检查制度发展史》的书中得到启发的。欧洲的禁书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并且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间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而这点往往被华夏西方历史学者所忽视。西方历史不像,华夏对于禁书的传播并未形成严密而成体系的检查制度,往往仅仅依靠皇权就可轻松解决,所以并无系统化的必要。但是在西方,因为长久以来并无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督教以及各个王国政权的禁书需求并不可能如华夏这样随心所欲。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书报出版发行检查制度。
而由出版前的“审批”制度到出版后“追查”制度之间的过渡,其中各种推动的力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过去,要参加“共济会”的人必须在秘密投票中获得通过。为保证成员道德素质,申请参加者必须是年满21岁的男子、身心健康、有坚定的信仰,而且至少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