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美食达人 (五十一)(1/3)
徐攸之瞧了眼教学楼上挂着的石英钟,11:15,一般的学校都是十一点半午休,自己在出口等着,应该能截住阿思。
学生们在上课,整个校园空荡荡的,偶尔有教师提前从教学楼内出来,到食堂吃饭,对徐攸之视若不见,以为只是逃课出来的学生…虽然徐攸之的外表看上去不再年轻,但是现在的人成熟的早,也许只是长相老成了一点,这样的例子已不新鲜。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的出入管理非常严格,校门有保安看守,教师上下班都要在警卫室签字,何况一个外人,如何混得进来?
所以教师们想当然的认为徐攸之是校内学生。
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多管闲事,他们只是普通的任课教师,又不是教导主任或者校长,当然不会做一些分外之事。
徐攸之感到‘悲哀’,即便他的面貌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也不能这么忽视自己吧?
明媚的阳光下,他感到了一丝困意。
徐攸之坐在教学楼正对面篮球架子下的一块石板上,拄着脑袋,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
这副模样,颇有一点忧郁青年的样子。
不大一会儿,铃铃铃的刺耳声音响起,学生们从教学楼内鱼贯而出,拥挤的人流中,徐攸之的目光飞快地在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中搜索。
这是一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穿着一样的校服,同时涌出的这么多人中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女孩,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目标,似乎只能凭借运气了。
但是徐攸之的视觉捕捉力强化了不止一个档次,只要他肯认真对待,这点小事还是不成问题的。
徐攸之眼皮子底下过目的人超过了五六百,依然没看到阿思的影子。
徐攸之琢磨着,这小妞该不是被批评了一堆,饭都不想吃了吧。
要不进去找她?
徐攸之觉得一个来路不明的人,贸然出现在阿思的班级可能会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
便决定再等一下。
终于,人流即将散尽,阿思拖着大部队的尾巴,无精打采地走了出来。
这种状态,和徐攸之第一次见到她的情形十分相似,尤其是失落的神态,让人心生怜惜,不同的是,这张是稚气未脱的少女容颜。
徐攸之莞尔一笑,将这里的阿思与多年后的阿思重合到一起,发现即便是相隔了很多年,她的性情似乎没有发生变化。
从这个神情上,徐攸之确定了身份,是阿思无疑。
其他的学生三三两两,成群结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单独行动,阿思就是其中之一。
和旁边有说有笑的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阿思显得很孤独。
徐攸之没有直接迎上前去,那样未免唐突。
因为这里的阿思不知道自己是谁。
阿思没有往徐攸之这边看,径直走向学校的食堂。
徐攸之在后面悄悄地跟着,打算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和她搭话。
学生们午饭有三种选择,一是到食堂就餐,二是校外包伙,三是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饭。
其中,最经济实惠的应该是包伙,一顿饭七八个菜,道菜管够,而且每顿饭的价钱和外面吃碗面的钱一样,不过对于饭量小的人不太友好。
最简便省事的就是去学校食堂,离教学楼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饭菜也不贵,但是种类太少,除了盒饭没有能吃其它的东西了。
口味自然没得挑剔,食堂大妈的手艺相信很多人领教过,不仅卫生问题没得保障,油水更是少的可怜,还不如家里的饭菜可口。
而且大妈们的服务态度,呵呵,跟欠了她八万账似的。
如果愿意多走几步的,校外吃饭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样的东西,比食堂多花不了几个钱,味道上则强过一大截。
可能是清楚自家食堂的水平,校方为了维护食堂的利益,要求住校的学生必须在12点10分之前回来午睡,迟到了是要扣分的。
而学生中,一大半来自城市周边的小镇和乡村,几乎都是住校生——这个年代,有条件租得起房子的家庭屈指可数。
由于学校强制性的规定,去校外吃饭时间上有点紧迫,来回走路至少需要十五分钟,等餐十分钟,这意味着用餐必须在十五分钟之内完成。
这对慢性子的人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没包伙的学生无奈之下,只好在食堂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
阿思也不例外。虽然她吃饭的速度很快,但是家里面留给她的伙食费不多了,拿来充值饭卡都只够一个星期用的,没有条件去校外的餐馆。
阿思得精打细算的花钱,才能挨到每半个月一次的‘回家’。
阿思回的这个家不是她在乡村的家,而是姑姑的家,就在这个县城,离学校只有几公里远。
其实,阿思的姑姑希望她住在自己的家里,但是懂事的阿思怕给别人的家庭带来麻烦,坚持住校。
阿思每个月只回去一次,取乡下的爷爷寄到姑姑家的生活费。
阿思知道爷爷的生活不容易,一把年纪独自在乡下务农,赚一点可怜的辛苦钱,还要拿出大部分供自己上学。
平常省吃俭用,印象中,爷爷从来没买过新衣服,净捡同村人不要的衣服穿。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袜子和线衣,每每想起这些,阿思的心里就一阵的难过。
阿思一度因对家庭的现状无能为力而烦恼,她觉得自己是个拖油瓶,
学生们在上课,整个校园空荡荡的,偶尔有教师提前从教学楼内出来,到食堂吃饭,对徐攸之视若不见,以为只是逃课出来的学生…虽然徐攸之的外表看上去不再年轻,但是现在的人成熟的早,也许只是长相老成了一点,这样的例子已不新鲜。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的出入管理非常严格,校门有保安看守,教师上下班都要在警卫室签字,何况一个外人,如何混得进来?
所以教师们想当然的认为徐攸之是校内学生。
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多管闲事,他们只是普通的任课教师,又不是教导主任或者校长,当然不会做一些分外之事。
徐攸之感到‘悲哀’,即便他的面貌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也不能这么忽视自己吧?
明媚的阳光下,他感到了一丝困意。
徐攸之坐在教学楼正对面篮球架子下的一块石板上,拄着脑袋,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
这副模样,颇有一点忧郁青年的样子。
不大一会儿,铃铃铃的刺耳声音响起,学生们从教学楼内鱼贯而出,拥挤的人流中,徐攸之的目光飞快地在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中搜索。
这是一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穿着一样的校服,同时涌出的这么多人中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女孩,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目标,似乎只能凭借运气了。
但是徐攸之的视觉捕捉力强化了不止一个档次,只要他肯认真对待,这点小事还是不成问题的。
徐攸之眼皮子底下过目的人超过了五六百,依然没看到阿思的影子。
徐攸之琢磨着,这小妞该不是被批评了一堆,饭都不想吃了吧。
要不进去找她?
徐攸之觉得一个来路不明的人,贸然出现在阿思的班级可能会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
便决定再等一下。
终于,人流即将散尽,阿思拖着大部队的尾巴,无精打采地走了出来。
这种状态,和徐攸之第一次见到她的情形十分相似,尤其是失落的神态,让人心生怜惜,不同的是,这张是稚气未脱的少女容颜。
徐攸之莞尔一笑,将这里的阿思与多年后的阿思重合到一起,发现即便是相隔了很多年,她的性情似乎没有发生变化。
从这个神情上,徐攸之确定了身份,是阿思无疑。
其他的学生三三两两,成群结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单独行动,阿思就是其中之一。
和旁边有说有笑的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阿思显得很孤独。
徐攸之没有直接迎上前去,那样未免唐突。
因为这里的阿思不知道自己是谁。
阿思没有往徐攸之这边看,径直走向学校的食堂。
徐攸之在后面悄悄地跟着,打算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和她搭话。
学生们午饭有三种选择,一是到食堂就餐,二是校外包伙,三是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饭。
其中,最经济实惠的应该是包伙,一顿饭七八个菜,道菜管够,而且每顿饭的价钱和外面吃碗面的钱一样,不过对于饭量小的人不太友好。
最简便省事的就是去学校食堂,离教学楼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饭菜也不贵,但是种类太少,除了盒饭没有能吃其它的东西了。
口味自然没得挑剔,食堂大妈的手艺相信很多人领教过,不仅卫生问题没得保障,油水更是少的可怜,还不如家里的饭菜可口。
而且大妈们的服务态度,呵呵,跟欠了她八万账似的。
如果愿意多走几步的,校外吃饭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样的东西,比食堂多花不了几个钱,味道上则强过一大截。
可能是清楚自家食堂的水平,校方为了维护食堂的利益,要求住校的学生必须在12点10分之前回来午睡,迟到了是要扣分的。
而学生中,一大半来自城市周边的小镇和乡村,几乎都是住校生——这个年代,有条件租得起房子的家庭屈指可数。
由于学校强制性的规定,去校外吃饭时间上有点紧迫,来回走路至少需要十五分钟,等餐十分钟,这意味着用餐必须在十五分钟之内完成。
这对慢性子的人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没包伙的学生无奈之下,只好在食堂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
阿思也不例外。虽然她吃饭的速度很快,但是家里面留给她的伙食费不多了,拿来充值饭卡都只够一个星期用的,没有条件去校外的餐馆。
阿思得精打细算的花钱,才能挨到每半个月一次的‘回家’。
阿思回的这个家不是她在乡村的家,而是姑姑的家,就在这个县城,离学校只有几公里远。
其实,阿思的姑姑希望她住在自己的家里,但是懂事的阿思怕给别人的家庭带来麻烦,坚持住校。
阿思每个月只回去一次,取乡下的爷爷寄到姑姑家的生活费。
阿思知道爷爷的生活不容易,一把年纪独自在乡下务农,赚一点可怜的辛苦钱,还要拿出大部分供自己上学。
平常省吃俭用,印象中,爷爷从来没买过新衣服,净捡同村人不要的衣服穿。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袜子和线衣,每每想起这些,阿思的心里就一阵的难过。
阿思一度因对家庭的现状无能为力而烦恼,她觉得自己是个拖油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