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强势挡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这一点,正是当皮尔斯在利用脚步虚晃对手之后,在他做出真正的投篮选择之前,他会用肩膀不被察觉的顶一下防守人的胸前,随后才会选择翻身跳投。  

而因为皮尔斯这个动作十分隐秘,再加上他之前凌乱的脚步,难免会与防守人产生身体接触。  

所以即使是通过回放,只要不是仔细观看,都很难发现这一细微的动作。  

这也是在之前,湖人队的录像剪辑师一直没有发现这一点的原因。  

而科比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之前那几场比赛中对于皮尔斯的防守。  

起初的时候,即使科比选择防守皮尔斯,也难免会被皮尔斯的假动作进行干扰。  

不过在场上冷静细心的科比,通过多次的防守后终于发现,皮尔斯在选择真正投篮之前,在身体对抗上会有一个肩部着力的动作。  

这种动作,裁判的肉眼很难发现,因为皮尔斯的动作十分隐秘。  

只有给了身体对抗的当事人,才能够真真切切感觉到那股力量。  

在总决赛G6打完以后,发现了这一点的科比十分冷静,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而是自己观看了当时整场比赛的录像,已经知道了这一点的科比,重点观看了皮尔斯背身单打后的动作。  

最后发现,科比的感觉是正确的,这也成为了湖人能够在抢七中赢下比赛的重要一环。  

不过科比的冷静,并没有让他直接将这个消息告诉禅师,或者阿泰斯特。  

因为这种事情一旦泄露出去,绝对就是打草惊蛇。  

或者被皮尔斯过早发现的话,很有可能会做出调整。  

所以在抢七之中,才上演了科比换防皮尔斯的经典戏码。  

也正是因为这一细心的观察,帮助湖人队拿下了队史第16座总冠军奖杯。  

同时,科比也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五座总冠军奖杯。  

也正是借鉴了科比的经验,重生回来的刘瑞,当然知道这一细节,所以提前传授给了华莱士。  

并且再三向华莱士叮嘱,这件事情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就行了,最起码在皮尔斯退役之前,绝对不可以公开。  

同样身为竞争对手的科比,都能够为自己的老对手想到这一点。  

而身为主教练的刘瑞,和皮尔斯更是无冤无仇。  

当然也不可能仗着自己能够未卜先知,就去毁了一个球员的职业生涯。  

因为一旦这个细节被公开,对于依赖这招吃饭的皮尔斯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他肯定会开发新的进攻武器库,但这一已经陪伴了他20多年的进攻手段就此终结的话,与自断一臂并无区别。  

随着皮尔斯的这记投篮不中,奥卡福很好的保护下了这记后场篮板。  

凯尔特人场上几人的防守能力都很不错,最起码都达到了联盟平均水准。  

不过当华莱士在四号位遇到了古格里奥塔时,在速度上这就是一个天然的错位。  

所以在首节,刘瑞就是重点安排了这一点,不停的打着古格里奥塔的挡拆。  

无论最后凯尔特人选不选择换防,不管是谁面对古格里奥塔,都大胆的去完成个人的错位单打。  

因为此时的山猫队在送走了杜洪以后,已经跟以前有了明显的不同。  

算上华莱士再加上莫威廉姆斯和凯文马丁。  

山猫队的阵容里,不算内线奥卡福,已经有三个人能够完全的处理球,进行个人的单打。  

换句话说,整个阵容里,恐怕只有阿里扎的个人单打能力有限。  

剩下的几人,无论谁拿球,都能够在场上进行一个很好的处理球。  

凭借着华莱士首节对皮尔斯出色的防守,首节结束时,山猫队在主场以:  

领先了凯尔特人七分,结束了第一节的较量。  

而本场比赛,还是山猫队的背靠背比赛。  

也正是因为刘瑞平时对于球员的轮换,让球员们的体力得到了很大的保证。  

所以即使是面对着背靠背,山猫队也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体力。  

再加上山猫队的大多数球员都是年轻人,对于密集的赛程本来就有着天然的优势。  

所以刘瑞才会分开让上了年纪的球员进行轮休。  

第二节回来,双方换上了替补阵容继续较量,由于达蒙斯塔德迈尔的加盟,再加上本场比赛杰弗森的复出,这也导致山猫队的替补阵容变得十分强大。  

双方的替补阵容上场以后,在后卫线上,两边同样都是使用了身高不到一米八的主力控卫。  

山猫队这边自然是小飞鼠斯塔德迈尔。  

而凯尔特人这边,也是山猫的老熟人奈特。  

奈特在来到了凯尔特人以后,也是一直肩负着带领凯尔特人第二阵容的任务。  

毕竟在之前,凯尔特人的缺点就是在替补席的轮换实在是太弱。  

奈特的到来,最起码让凯尔特人的后场上,有人能够清晰的梳理进攻。  

再加上手套佩顿年事已高,所以有些时候,反而是奈特的出场时间会变得更高一些。  

而奈特出色的控场能力,和全场的大局观,也是深受里弗斯的喜欢。  

随着杰弗森的回归,山猫队的第二阵容当然不能像之前一样,将球全部集中在达蒙斯塔德迈尔的手中。  

在上场比赛战胜黄蜂以后,由于本场比赛是背靠背,所以山猫队也是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演练。  

无论是斯塔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